王老栓说,这体现了“单行”的妙用,简单直接,适合荒年。
第七卷:救荒医道传民间,驴拉秧名入典章
(一)民谣传唱记功过
柳树沟的孩子们,会唱一首关于驴拉秧的民谣:“驴拉秧,驴拉秧,荒年能当粮。刺儿扎,味儿苦,消肿尿水长。春吃芽,夏吃叶,秋冬根籽藏。老天爷,不睁眼,留条活路给咱闯。”这民谣口口相传,成了最早的“药用说明书”。
(二)方志记载救荒事
清代《庆阳府志·物产》记载:“驴拉秧,又名葎草,生盐碱地,茎叶有刺,可救荒。味苦寒,能利水消肿,治五淋,民间多用之。”《救荒本草》也收录了它,注明“采嫩叶,焯后淘净,可食,止泻痢”。这些记载,正是对民间实践的认可。
(三)农书收录备荒策
《农政全书》的“救荒篇”里,提到驴拉秧:“可种于贫瘠之地,耐旱耐盐碱,既作救荒草,又作治肿药,一举两得。”还记载了种植方法:“春播,密植,可当绿肥,改良土壤。”
(四)医案流传验实效
民国《陕甘医案》记载:“某村大旱,民多肿,用驴拉秧叶,或煎或捣敷,肿消者十之八九。其效在‘苦燥清利’,能去‘燥中之湿’。”医家还发现,用驴拉秧与西瓜皮同用,治“暑湿水肿”更效,这是对七情配伍的发展。
(五)现代研究证其功
现代研究表明,驴拉秧(葎草)含有的成分,具有利尿、抗炎、抗菌作用,能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对尿路感染有治疗作用。在西北一些地区,仍有用其治疗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的民间验方,与几百年前的救荒经验一脉相承。
结语:黄土有情生救草,旱年无粮出医方
驴拉秧的故事,是黄土高原上一曲生存与智慧的赞歌。在赤地千里的大旱中,它以带刺的身躯,既充当了果腹的“救命粮”,又成为了疗疾的“济世药”,完美诠释了“药食同源”的古老理念。
它的苦寒清泄,应和了旱年“燥中夹湿”的病机;它的四季可采,顺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它的五行属性,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它的七情配伍,展现了先民“扬长避短”的用药智慧。从王老栓发现老驴啃草,到村民们总结出“驴拉秧,荒年粮,利尿消肿保健康”的谚语,再到被载入典籍,这株平凡的野草,走过了一条“实践—经验—理论”的升华之路。
它告诉我们,最珍贵的药物,往往就生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最深刻的医道,常常蕴藏在最朴素的生存实践中。
赞诗
《咏驴拉秧》
黄土坡上驴拉秧,带刺含辛救饥荒。
苦能燥湿消浮肿,涩可固肠保健康。
春采嫩芽填饥腹,冬挖老根利肾汤。
莫道平凡无足取,一株野草有阴阳。
尾章:秧草犹茂古风存,旱年智慧照今人
如今的柳树沟,早已不是当年的不毛之地,梯田层层,果树成行。但在田埂边、荒坡上,驴拉秧依然默默地生长着,仿佛在诉说那段艰难的岁月。当地的老人,还会在春天采些嫩芽做菜,夏天用叶煮水给孩子喝,预防痱子和尿路感染。
现代药理研究,为驴拉秧的功效提供了科学佐证;而民间的使用经验,则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株曾救万民于饥荒的野草,如今仍是中药宝库中的一员,其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驴拉秧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救荒传说,更是“实践出真知”的生动例证,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先民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如何观察、总结、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生生不息。黄土高原的风,还在吹过田埂,吹动着驴拉秧的藤蔓,那尖刺上的阳光,依然闪烁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