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虚』。」龙眼肉选用福建莆田桂圆,去壳去核,用黄酒蒸制至软烂,「黄酒蒸龙眼肉,增强补心安神、养血益脾之力,与仙鹤草相伍,可补心血,安心神。」
四·阴阳炉中煎乾坤
煎药选用「阴阳炉」——此炉以青铜铸造,外刻太极八卦图,内膛分为左右两格,左格为赤色,象征阳,右格为玄色,象征阴,中间以「太极池」相连,取「阴阳互济」之意。青瑶先将蜜炙甘草、野山参片、大枣、生姜投入左格阳池,加入五升「长流水」——取江河上游活水,性动而不息,象征阳之主动——浸泡二时辰,待药材吸饱水分,水面浮起一层细小的气泡,此乃「阳中之阳」之气。
右格阴池投入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加入五升「天泉水」——取春分当日清晨收集的朝露,性清而静,象征阴之主静——浸泡二时辰,待药材吸饱水分,水面浮起一层薄薄的水雾,此乃「阴中之阴」之气。\w?e\i?q~u\b,o^o-k!.?c,o·m_
「煎阴阳双补之药,需阴阳分煎,各尽其性,最后和合,方得阴阳平衡之效,」青瑶点燃「文武火」,左格用桃木火——桃木性温,象征春日阳气——右格用槐木火——槐木性凉,象征秋日阴气——「桃木火煎阳药,可激发药性之温;槐木火煎阴药,可保全药性之凉,此乃『以火之阴阳,调药之阴阳』。」待左右格药液煮沸,转文火慢煎三时辰,期间左格添加「温阳水」——取井水加热至体温——右格添加「滋阴水」——取雪水融化静置——保持药液量不变,「温阳水与滋阴水,分别顺应阴阳药性,防止偏寒偏热。」
当左右格药液各煎至一升时,青瑶将其倒入中间的「太极池」,池中预先放入蜜炙参汤仙鹤草、黄酒蒸龙眼肉,搅拌均匀。此时,药液呈现出奇妙的状态:赤色与玄色药液在池中交融,形成红蓝相间的纹路,如太极阴阳鱼旋转,散发出甘香与酒香交织的气息,「此乃『阴阳和合,气血交融』之象,药液得太极之气,可调和人体阴阳。」
五·艾灸导引调阴阳
配合药物治疗,青瑶采用「艾灸关元」疗法,于卯时(5-7点)——日出之时,阴阳交替之际——施术。她先以生姜片擦拭「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腹中丹田之处——再取陈艾绒制成鸽蛋大的艾炷,置于穴位,点燃后行「补法」艾灸:艾炷燃尽后,迅速更换新炷,共灸七壮,「七为少阳之数,与卯时阳气升发相应,」青瑶解释道,「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灸之能温阳化气,培补先天之本,《医学入门》言『关元主诸虚百损,壮元阳,理心肾』。」
施灸过程中,陈仲康自觉有一股暖流从关元穴缓缓升起,向胸腔扩散,心悸感随之减轻。同时,青瑶教授他「春分导引术」: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掌心向上,如托举春日朝阳,缓缓举过头顶,同时深吸气,想象阳气从脚底涌泉穴上升;双手翻掌向下,如拥抱大地,缓缓按至腹部,同时深呼气,想象阴气从头顶百会穴下降,如此反复九次,「此乃『天地人三才导引法』,升清降浊,调和三焦,」青瑶示范道,「春分时节练习,可顺应阴阳交替之势,平衡体内气血。」
六·气血调和心悸止
三剂「鹤草交泰汤」后,陈仲康的病情出现显着转机:第一剂服后,当夜心悸次数减少一半,虽仍有轻微结代脉,但已能安睡两时辰;第二剂服后,正午眩晕感减轻,潮热盗汗次数减少;第三剂服后,春分当日竟未出现明显心悸,眩晕止,能在庭院中缓慢踱步。青瑶诊其脉,结代脉明显减少,每分钟停跳仅一次,脉象渐趋和缓;观其舌,舌质转淡红,裂纹变浅,舌苔薄白均匀,提示气血渐复,阴阳趋和。
调整药方时,青瑶加「熟地」三钱、「山茱萸」二钱,熟地用砂仁水拌炒至表面挂香,山茱萸用黄酒蒸制后晒干,「熟地滋肾阴,山茱萸敛肾阳,」她解释道,「砂仁醒脾防滋腻,黄酒行散助药力,此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之法。」减去生姜至一钱,避免温燥伤阴,同时加「五味子」一钱,收敛心气,增强安神之效。
服药七日,陈仲康已能每日清晨在庭院中练习导引术,心悸完全停止,眩晕消失,面色转润,口唇淡红,手足转暖,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如春风拂柳,均匀有序。青瑶以「炙甘草丸」善后,方中炙甘草、人参、阿胶、熟地等药研末炼蜜为丸,嘱其用「龙眼枣仁茶」送服,「丸者,缓也,可缓缓图之,巩固疗效;龙眼枣仁茶,养心安神,调和气血,与炙甘草丸相伍,可预防复发。」
七·黑帝论道释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