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暑热炽盛伤津气

暑热炽盛伤津气

明实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之可益气生津,泻之能和胃降逆。”岐黄一边讲解,一边用银针模拟进针手法,“对于高热神昏者,大椎、曲池用泻法,强刺激;对于气阴两虚者,足三里用补法,配合艾灸。”

此外,岐黄还介绍了“刺络放血疗法”:“在十宣、十二井穴、委中、曲泽等穴位点刺放血,可迅速泻热解毒,适用于中暑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但需注意出血量和患者体质,不可过度放血。”

第四章 小暑养生·防暑护津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汁饮与解暑粥

寅时三刻,阿远在厨房忙碌着,制作“小暑三汁饮”:西瓜翠衣汁、鲜藕汁、梨汁按比例混合,加少许蜂蜜调味。岐黄端来一碟凉拌苦瓜,又盛了一碗冬瓜薏米粥,说道:“三汁饮清热生津、凉血解暑;苦瓜能泻火解毒;冬瓜薏米粥利水渗湿、健脾和胃,此三者搭配,是小暑时节绝佳的饮食选择。”

他还展示了自制的“防暑膏”:取绿豆粉、荷叶粉、山药粉、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此膏可每日早晚冲服,能清热解暑、益气养阴,尤其适合劳作之人食用。”

谈到饮食禁忌,岐黄严肃地说:“小暑时节,烈酒、烧烤、冰镇西瓜堪称‘三大禁忌’。烈酒辛热助火,烧烤燥热伤津,冰镇西瓜寒凉伤脾。切不可贪图一时痛快,而损害身体健康。”

二、起居调摄:防暑湿与护津气

卯时初,晨光微露,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门窗安装竹帘,在屋内放置水盆,在床头悬挂薄荷香囊。“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要注意防暑降温,但不可过于贪凉。”岐黄说道,“竹帘可遮阳隔热,水盆能增加空气湿度,薄荷香囊可提神醒脑、防暑驱蚊。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但避免穿堂风直吹身体。”

对于作息,岐黄建议:“应顺应季节变化,晚睡早起,但需保证充足的午休。午时小憩片刻,可养心护阳,补充体力;夜间睡眠时,腹部要盖好薄被,避免着凉。”

阿远见墙角放置着一些藿香、紫苏叶,便询问用途。岐黄解释道:“藿香、紫苏叶可泡茶饮用,既能化湿解暑,又能预防胃肠型感冒。将其煮水后擦拭身体,还可清凉止痒,防治痱子。”

三、运动养生:舒缓导引与动静结合

辰时初,阳光渐渐变得强烈,岐黄带领阿远在庭院中练习“小暑解暑导引术”。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深呼吸三次后,缓缓抬起双臂,如托重物,至头顶上方时翻转手掌,向上伸展,同时踮起脚尖,吸气;然后慢慢放下双臂,呼气,脚跟落地。重复此动作九次。

“此导引术可拉伸肢体、舒展筋骨,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清热解暑的目的。”岐黄示范道,“配合‘呵’字诀,呼气时发‘呵’音,可清心泻火,与心经相应。”

他还强调:“小暑时节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防汗出过多,损伤津气。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立即饮用冷饮,可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

第五章 病案奇闻·暑热交杂的跨界诊疗

一、书生脱证:书卷间的气阴两虚

巳时正,县学的周秀才面色苍白,由同窗搀扶着来到医馆。他连日苦读,废寝忘食,昨日在书房突然晕倒,醒来后仍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自汗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先生,我自觉全身无力,如坠云雾,这是为何?”秀才虚弱地问道。岐黄观察其症状,辨证为暑热伤气,气阴两虚,且有脱证之象。治以益气固脱、滋阴生津,方用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加减:红参15g(另煎)、制附子9g(先煎)、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麦冬15g、五味子10g。

“你劳心过度,又受暑热侵袭,气阴耗伤严重。”岐黄叮嘱道,“服药期间,要卧床休息,不可再熬夜读书;可多食用鸡蛋羹、山药粥等滋补之品。”同时,他还为秀才进行了艾灸治疗,选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以温阳益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秀才逐渐恢复元气,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他感激地说:“多谢先生救命之恩,学生日后定当劳逸结合,不再逞强。”

二、老妇暑湿:街巷中的寒热错杂

午时三刻,邻巷的吴婆婆在家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进医馆。她发热恶寒,体温38.5c,头痛如裹,四肢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岐黄仔细诊断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