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桑叶12g、菊花12g、生地15g、白芍15g、石膏30g(先煎)、知母12g。
“羚羊角粉、钩藤凉肝熄风,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生地、白芍养血滋阴,石膏、知母大清气分热。”岐黄向阿远讲解道。同时,他用温水浸湿的毛巾为孩子擦拭身体,重点擦拭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并在百会、大椎、曲池等穴位施以刮痧疗法,以清热透邪。
经过紧急救治,孩子抽搐逐渐停止,热势也有所下降。岐黄又叮嘱妇人:“小暑时节,不可让孩子贪凉饮冷,更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
三、孕妇气脱:闺房中的暑热危局
戌时初,李秀才面色惨白,背着昏迷的妻子跌跌撞撞地闯入医馆。妇人妊娠七月,午后贪凉饮下冰镇酸梅汤,随后突然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内子本就体弱,如今这般模样,求先生救救她!”李秀才泣不成声。岐黄迅速判断为暑热伤津,气随津脱,且有胎动不安之象。他当机立断,以参附汤合生脉散急救:红参30g(另煎)、制附子10g(先煎)、麦冬15g、五味子10g,同时用艾条灸神阙、关元、气海三穴。
“参附汤回阳救逆,生脉散益气固脱,二者合用,方能挽此危局。艾灸神阙等穴,可温阳固脱,保住胎儿。”岐黄一边煎药,一边解释。
经过紧张的救治,妇人终于转危为安,胎动也逐渐恢复正常。岐黄又改用归脾汤加减调理,以补养心脾、益气养血,并严厉告诫:“孕期不可贪凉,小暑之季,宜饮温茶,少食生冷!”
第三章 暑热论治·清补兼施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则:清暑热、生津液、固元气
亥时正,岐黄在医案上郑重写下“治小暑三法:清、滋、固”六字,案头整齐摆放着三组药对:石膏与知母,清热泻火;麦冬与石斛,滋阴生津;人参与黄芪,益气固脱。
“小暑之病,多因暑热暴伤津气。?看?书¢£,屋??? ÷?更ˉ新?最~/快±%<清热需防伤阳,滋阴要避滋腻,益气勿使壅滞。”岐黄语重心长地对阿远说道,“石膏配知母,辛寒清热,透邪外出;麦冬配石斛,甘寒生津,滋养肺胃;人参配黄芪,大补元气,固脱防亡。此乃清补兼施、标本同治之妙。”
阿远见方中常配藿香、佩兰,便问道:“此二药芳香化湿,莫非是因暑热常兼夹湿邪?”岐黄欣慰地点点头:“正是!暑多夹湿,藿香、佩兰能芳香醒脾,化湿和中,使气机通畅,湿浊得化。如此,清热、生津、益气之药方能更好发挥作用。”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子时三刻,岐黄在古籍中夹入新整理的医方,重点对生脉散、白虎汤、清暑益气汤三方进行标注和修改。
1. 生脉散(气阴两虚,汗多神疲)
- 基础方:人参、麦冬、五味子
- 小暑化裁:若汗出过多,加山茱萸15g、煅龙骨30g(先煎),增强敛汗固脱之力;津伤严重,加石斛15g、玉竹12g,滋阴生津;兼见湿浊,加藿香12g、荷叶9g,化湿解暑。
2. 白虎汤(气分热盛,高热烦渴)
- 基础方: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 小暑化裁:若热盛伤津,加天花粉15g、芦根30g,清热生津;便秘者,加大黄6g(后下)、芒硝9g(冲服),通腑泄热;气阴两虚,合生脉散,清补兼施。
3. 清暑益气汤(暑热伤气,津气两伤)
- 基础方: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 小暑化裁:若暑热较盛,加石膏30g(先煎)、青蒿12g,增强清热之力;湿浊较重,加苍术9g、厚朴9g,燥湿运脾;食欲不振,加炒麦芽15g、焦山楂15g,消食和胃。
“用方如用兵,需随机应变。”岐黄强调,“如生脉散,若患者阳气虚甚,可将人参换为红参,或加制附子;白虎汤中石膏用量需根据热势调整,重则可用至60g,但中病即止,以防寒凉伤胃。”
三、针灸奇术:清热救阴的时空疗法
丑时初,月光如水洒在医馆内,岐黄在针灸铜人上仔细标注“暑热三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阿远提着艾灸灯,见师父在“午时”“未时”两个时辰处画了醒目的标记。
“午时心经当令,未时小肠经当令。大椎为诸阳之会,刺络拔罐可清热泻火;曲池为大肠经合穴,能清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