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人干什么?
刘彻很欣慰,刘徽很清楚的知道刘彻有心要分权,分相权,分朝臣的权,更要控制全天下的官。
“主意不错,和他们一道论上一论,要是他们不乐意,你跟他们吵上一吵。”刘彻也干脆得很,刘徽想出的主意,其中的道理,上面写了不少,有一些刘徽肯定没写完,刘徽心里的主意一个接一个,想把她的话套出来,不容易。
刘徽……小声的挣扎道:“不好吧。我跟朝臣们吵?”
收到刘彻一记意味深长的眼神,无一不在说,装,你就装?
“我儿有助大汉之能,何以不助?”刘彻挑眉首指刘徽,提醒刘徽,一家子,能帮他都不帮,怎么的?还想帮着别人?
“我还小。”刘徽提一句嘴,真要是冒出头,后续的事不可能不管,“而且,父皇想好了,是要另令监察机构,还是怎么样?”
刘彻道:“分出去,另设,都察院这个名字不错。另登闻鼓一事可以先行,想在地方推行鸣冤鼓,想要落实不容易。”
当皇帝的可不会认为天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可以先试着推广,再慢慢落实。”想把政策落实到位,也得要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刘彻当下追问:“你觉得谁适合领都察院?”
“己经有了一个极好的人选。”刘徽想,事情是面为谁而起的,不正是主父偃吗?
反正主父偃都把全天下的人得罪光了,何不顺势再用上一用,争取让主父偃物尽所用。
刘彻沉吟思考,明显在想,到底要不要。
可是,除了主父偃,似乎也寻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父皇,诸侯的事情先解决,正好用来试试朝臣们的态度。”刘徽点出眼下首要解决的事情非此莫属。刘彻想了想,终是点点头。
百姓都跑到长安告状,案情的始末还是朝廷派人前去查明的。
人证物证俱在,如今第一件事就是对质。
对质,诸侯们都得来长安。一众诸侯听来,皆慌了。
一慌,好的,他们能想出什么好主意?
造反啊!
兵马是挺少的不假,那也要拼上一拼。
刘彻和刘徽敢把主父偃放出去,由着他们查案,早做好最坏的打算,无非是诸侯国谋反。
以前刘彻还怕他们反,可是,刘徽将盐利握在手里之后,利用各地的世族牵制诸侯。
诸侯势大,对世族们也并非全都是好事,况且,刘徽能和他们分利的前提是他们的利益须得一致,否则为什么刘徽要选择将盐交给谁?
自打主父偃和铁雄一入各诸侯国,查出来没有一个干净的开始,刘徽己然让人盯紧诸侯,他们不动还好说,但凡他们敢动,动一个解决一个,都不用兵马调动,当地的世族先一步把人按住。?咸e鱼1看*)?书{?? }?已{发1_]布}最*新2章=?节.′=
如此一来,起兵谋反的诸侯还用考虑他们的下场吗?无一例外,皆以处死,包括赵王刘彭祖。
诸侯乱起,如同当年的淮南王谋反一般,没等朝廷反应过来,事情都解决了。一应谋反的人都被捉下,刚亮起旗帜,谋反的话都没来得及说出口,好样的,瞧,解决了。
等后续有人开始回顾诸侯谋反又被捉的事情时,得知刘徽哪怕远在长安,竟然都能让诸侯国内的世族为她所用时,一个个看向刘徽的眼神透着畏惧,害怕。也终于意识到,握着盐利在手的刘徽,利用盐利可以把事情做到何种的地步。
刘彻这个当皇帝又是当父亲的,何尝不是也大开眼界,没想到盐利还可以如此运作,远在千里之外,照样能让人因利而动。
有了诸侯意图谋反,刚要动手都让人一网打尽的结果,剩下的诸侯都十分老实,再也生不出一星半点的反抗之意。
该押解入京听审的,全都老实进京。
主父偃也终于将功补过,逃过一劫。
如此,刘彻提出要设监察机构-都察院。
作为御史大夫,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公孙弘乍一听,马上想到一个可能,刘彻是在分权,不仅是要分丞相的权,也要分御史大夫的权。
刘徽一系列督察机构,甚至是设立登闻鼓的操作,让不少人看在眼里,惊奇之余,考虑的是,主意对百姓是好的,但对上一众百官并不友好。
老调长弹的反对意见,无非是从来没有此例。
再说了,监察百官自有御史。
“御史闻风而奏,以后照样如此。不过是多了一个都察院,不仅负责鉴察京中百官,还有天下官员。只不过,都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