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马云为徐华打call#和#黎明推荐三体#这两个话题便登上热搜。
徐华的手机再次响起,不出所料,又是王组长。
“徐华!你什么时候认识马云和黎明的?怎么之前都没听你说过!这也太能藏了吧!”王组长的声音兴奋得发颤,几乎要破音。
“我不认识他们。”徐华实话实说。`看^书¨屋¨ +最^新!章·节?更·新?快/
“什么?那他们为什么——”
“也许他们就是单纯地喜欢我的书?”徐华轻笑一声,语气淡然,“王叔,我早就说过,不用担心。好作品总会被人看见,就像夏天的太阳,想藏都藏不住。”
王组长还想说什么,徐华已经温和但坚决地结束了通话。
当晚,#马云黎明为徐华站台#的话题一路飙升,稳稳占据热搜第一的位置。
有趣的是,随着两位大佬的表态,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自发推荐徐华的作品。有人分析这是娱乐圈的“跟风效应”,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徐华作品具有跨越圈层的普世价值。
风波最高潮时,徐华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华大您好,我是默然。对于近期网络上的不愉快,我深感抱歉。我的本意绝非如此。”
徐华盯着手机屏幕看了许久,突然笑了。她可不认为在我方优势凸显的时候跳出来的对手是个善茬。
徐华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打出一行字:“默先生客气了,不过比起事后道歉,不如当初就管好自家粉丝。毕竟您也知道,靠流量堆砌起来的‘胜利’,就像沙上建塔,风一吹就倒。现在知道作品质量才是根本,是不是有点太晚了?”
发送完短信,徐华刚放下手机,就听见微信提示音响起。打开一看,是王叔发来的消息:“小徐!默然那边的出版社居然联系我们,说想联合办一场文学交流会,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徐华挑了挑眉,回复道:“告诉他们,交流会可以,但我只聊作品,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拉票手段。要是默先生真想切磋,不如现场即兴创作,省得在网上玩文字游戏。”
这时,又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徐华接通,对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女声:“徐老师您好!我是《文学周刊》的记者,想采访您关于这次奖项之争的看法,您觉得明星推荐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有多大影响呢?”
“影响?”徐华冷笑一声,“明星推荐就像给书穿了件华丽的外衣,但最终决定衣服里是金玉还是败絮的,还是作品本身。要是读者只看明星推荐就买书,那和‘买椟还珠’有什么区别?我相信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不会被这些外在因素左右。”
挂掉电话,徐华打开电脑,发现默然回复了她的短信:“徐女士果然快人快语。其实我一直很欣赏您的作品,这次竞争确实让我意识到,过度依赖营销手段是本末倒置。不知能否有幸与您当面交流?”
徐华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回复道:“默先生想交流随时欢迎,我倒有个提议:既然大家都这么关注,不如我们合作一次?《最远的地方》和《三体》的联动讲座,探讨科幻的边界。不同的思维碰撞,说不定能擦出别样的火花。你觉得呢?总不能一直隔着屏幕打嘴仗,多没劲,不如来点实际的。”
三分钟后,回复来了:“您认真的?该不会是在跟我开玩笑吧?”
“当然。”徐华打字,“文学本无界,何必分高下?打破固有界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文学天地。难不成您还怕我现场变出个二向箔,把您的‘远方’给拍扁了?”
这次对方回复得很快:“您的气度令我惭愧。我很荣幸。”
放下手机,徐华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城市灯火辉煌,远处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某位明星推荐《倚天屠龙记》的视频。她摇摇头,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真是疯了。”她自言自语,但眼里却闪烁着愉悦的光芒,仿佛在期待着这场文学交流的奇妙之旅。
第二天,当王组长火急火燎地打来电话,说默然那边同意合作,媒体已经因为这个消息炸开了锅时,徐华只是淡定地说:“帮我安排个时间吧。对了,告诉公关部,不用准备通稿,我自己来。我想亲自和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们聊聊。毕竟,我这张嘴可比通稿有意思多了。”
“徐华,”王组长突然严肃起来,“你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么冷静的?网上都闹翻天了,各种言论铺天盖地。换别人早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
徐华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