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今时》终章 茶魂永续
绍兴二十三年的春茶季,杭州九溪的茶垄里飘着新茶的甜香。?x/i?n.k?s·w+.?c?o·m\林疏桐站在\"半盏月\"茶坊的竹棚前,望着檐角悬挂的\"御茶\"金牌在风里轻晃,指尖轻轻抚过颈间的珍珠帕子——并蒂莲的针脚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却依然泛着温润的光。
\"林姑娘!\"赵盼儿从灶房探出头,鬓角的茉莉被风揉得乱颤,\"顾都头让人送了新茶器来!说是苏州窑的,配你的''兰雪芽''正好!\"
林疏桐转身接过茶箱,掀开盖子,一对天青釉茶盏静静躺着,盏壁上的冰裂纹像片缩小的茶垄。她轻轻捧起一只,对着光看——釉色里浮着细密的气泡,是宋代官窑特有的\"蟹爪纹\"。盏底刻着\"并蒂双莲\"四字,与她帕子上的花样分毫不差。
\"这是...\"她抬头看向顾千帆,后者正站在茶垄边,玄色直裰被阳光镀上金边。.k?a\n′s¨h+u\w_u~.?o′r*g\
\"我让人查了。\"顾千帆走近,目光落在她手中的茶盏上,\"这盏是当年太宗皇帝赐陈家茶园的''御赐盏'',后来随陈家嫡女流落民间。\"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盏壁,\"茶谱里说,''茶盏如人,茶帕为魂,二者合一,方得茶中真意''。\"
林疏桐忽然想起博物馆那枚茶盏内底的\"月\"字——此刻,她的茶盏里盛着的,正是从陈家茶园采来的\"兰雪芽\",茶沫在盏中翻涌,竟真的浮出轮明月。
\"地契找到了。\"顾千帆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在老槐树第三根树杈的树洞里,和陈家老夫人当年藏茶籽的陶瓮一起。\"
林疏桐的手一抖,油纸包落在茶案上。展开来看,泛黄的纸页上盖着\"太宗御赐\"的红印,墨迹虽淡,却依然清晰:\"杭州九溪陈家茶园,永不起佃,违者斩。ˉ看~*书ee:君2? (;免>{费\$/阅×读t`\"背面是陈家嫡女的小楷:\"茶籽存,茶缘续;茶盏在,茶魂归。\"
\"原来...\"赵盼儿凑过来看,眼睛亮得像星子,\"当年老夫人把地契和茶谱分开,就是为了防止被人一网打尽!\"
\"她把茶谱传给了你。\"顾千帆转向林疏桐,目光温柔,\"而我祖父,当年在陈家做茶博士,亲眼见老夫人把茶盏埋在老槐树下。他说,那盏茶里盛的,是陈家世代的心意。\"
山风掠过茶园,吹得茶枝沙沙响。陈阿公拄着拐杖从茶垄深处走来,手里攥着把铜钥匙——正是茶园门的钥匙。他望着茶案上的地契,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好!好!老夫人的心愿,总算是圆了。\"
\"阿公,\"林疏桐扶住他,\"茶园以后还是您的。我们只是帮着打理,让更多人尝到陈家的茶。\"
陈阿公笑着点头,从怀里摸出个油布包:\"这是我这些年攒的茶种,有''狮峰龙井'',有''明前碧螺春'',还有老夫人当年从福建带回的''白毫银针''。\"他把布包塞给林疏桐,\"你教年轻人点茶,我教他们种茶,咱们把陈家的茶,传给更多人。\"
暮色渐浓时,茶坊的灯笼亮了起来。林疏桐坐在竹帘后点茶,茶沫在盏中开出雪白的花。赵盼儿在灶前烧水,铜壶里的水咕嘟作响;顾千帆则站在门口,望着茶园里忙碌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
\"林姑娘,\"顾千帆端着茶盏走过来,盏里的茶沫上,不知何时多了朵并蒂莲,\"明日我去报官,把茶园的地契和茶谱都送到大理寺备案。\"
\"不用。\"林疏桐把茶盏轻轻碰了碰他的,\"茶魂要靠自己护。\"她摸了摸颈间的珍珠,\"就像这帕子,跟着我穿越了千年,不是为了被供在博物馆,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茶里的光。\"
顾千帆的手顿了顿,忽然握住她的手。他的掌心有常年握剑的薄茧,此刻却暖得像春茶:\"我陪你。\"
赵盼儿突然举起茶筅喊:\"都过来!顾都头说,等茶园的茶熟了,要请蔡大人来喝茶!\"她挤眉弄眼,\"我早让人在茶里加了茉莉,看他喝不喝得惯这''清苦回甘''!\"
茶棚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陈阿公抹着泪直念叨:\"老夫人显灵了,老夫人显灵了......\"远处传来采茶女的歌声,清亮得像九溪的水,混着茶香,漫山遍野。
林疏桐望着茶盏里的明月,忽然想起穿越前博物馆的那枚茶盏。此刻,她的茶盏里盛着的,是千年前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