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过境,赤地千里!"
这个可怕的消息像野火般在青山县蔓延。?狐_恋~闻!茓. !冕′沸*悦!读~林乔正在北片示范村指导农户挖井,一个衙役快马加鞭赶来,气喘吁吁地递上知府的紧急手令:"邻县蝗灾严重,恐波及我县,林劝农使速回县衙议事!"
林乔心头一紧。蝗灾,这个农业时代最可怕的灾难之一,一旦爆发,往往意味着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他立刻跨上马背,对身边的林小河嘱咐了几句,便扬鞭向县城疾驰。
一路上,田间地头的农人们已经骚动起来。有人跪地祈祷,有人开始抢收还未成熟的庄稼,更有甚者已经收拾家当准备逃荒。恐惧像瘟疫般传播,比蝗虫来得还快。
县衙议事厅内气氛凝重。程知府面色阴沉地坐在上首,两侧是各县官员和乡绅代表。林乔匆匆进来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这位劝农使如今已是全县农事的实际负责人。
"林劝农使,情况紧急。"程知府开门见山,"蝗群已至邻县,不日将到我县。朝廷严令,务必全力防治,保我青山粮仓!"
一位师爷展开地图,指着上面标注的红圈:"据报,蝗群主力在此处,约两日后抵达我县边界。数量...难以估算,遮天蔽日。"
议事厅内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林乔盯着地图,大脑飞速运转:"007,调出历史上有效的蝗灾防治方法,适配本时代技术条件。"
系统迅速响应:"建议方案:1.挖防虫沟阻截;2.布网捕捉;3.烟熏驱赶;4.寻找天敌生物防治..."
有了底气的林乔抬起头:"大人,下官有防治之策。"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林乔走到地图前,指着可能的蝗虫路线:"首先,在边界处挖深沟,沟内注水或生石灰,阻截蝗虫前进;其次,组织百姓用纱网、被单等布设捕捉网;再者,燃烧艾草、硫磺等物烟熏驱虫..."
"这些法子古已有之,效果有限啊。"一位老县丞摇头叹道。
林乔不慌不忙:"单用确实有限,但若综合运用,再辅以生物防治..."
"何为生物防治?"程知府好奇地打断。
"就是利用蝗虫的天敌,如鸟类、蛙类等。"林乔解释道,"下官建议立即收购全县家禽,特别是鸭子,集中到可能受灾区域。一只鸭子一日可食蝗虫数百只。"
这个新奇的想法引起一阵议论。¢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程知府沉吟片刻,拍板决定:"就依林劝农使之策!全县动员,共抗蝗灾!"
命令迅速下达:各县组织青壮挖防虫沟;妇女儿童缝制捕捉网;衙役征集家禽;药铺调配驱虫烟药...林乔则马不停蹄地赶往最可能首当其冲的东片区域,亲自督导防御工事。
然而,就在防治工作紧张进行时,一股阴风悄然吹起。
"听说了吗?这蝗灾是因为林劝农乱改祖法,触怒了农神!"
"可不是!往年哪有这么多灾啊..."
"..."
这些流言最先从周家残余势力那里传出,很快在一些保守的村落蔓延。虽然周员外已被流放,但他的管家和几个亲信仍在暗中活动,伺机报复林家。
林乔在东片村庄布置防虫沟时,明显感觉到部分村民的抵触情绪。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甚至公开质问:"林大人,您那套新法子惹来天怒,现在又要我们挖沟赶虫,这不是越闹越凶吗?"
"老伯,"林乔耐着性子解释,"农事改良与蝗灾毫无关系。蝗灾是气候所致,若不及时防治,损失会更大。"
老农将信将疑,但至少不再阻挠挖沟工作。类似的情况在各村都有发生,大大拖慢了防治进度。
第二天傍晚,坏消息传来:蝗群比预计的来得更快,已经抵达青山县边界!林乔立刻下令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烽火台,全县进入紧急状态。
站在东片最高的山坡上,林乔亲眼目睹了那可怕的一幕:远处天际线处,一片黄褐色的"云雾"缓缓推进,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嗡嗡声。随着距离拉近,那"云雾"渐渐显露出真容——无数只蝗虫组成的庞大群体,所过之处,绿色瞬间消失,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
"准备迎敌!"林乔高声喊道,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嘶哑。
第一道防线是三里长的防虫沟。蝗群前锋抵达时,部分蝗虫落入沟中,被石灰水杀死。但数量实在太多,很快沟就被填平,后面的蝗虫踏着同类的尸体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