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9章 前置任务?《请增补阁臣疏》

第239章 前置任务?《请增补阁臣疏》

去年地方上各种田税经过折银计算,总共岁入是八百九十万两。

这个数字已经是大明田税的巅峰了,这都是因为去年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大灾的缘故。

而去年港口的市舶税、互市马税收了四百万两。

要知道在以前,仅次于田税的就是盐课,也就是百万两的规模。

除此之外,去年印花钱收了四十万两,内承运库经营的商铺,包括太子经营的商铺上缴了利润三十万两。

去年大明的田税、市舶税、盐课,还有杂七杂八的钱,总计收入接近一千五百万两。

当这个数字算出来的时候,就连张居正也震惊了!

张居正控制户部已经很久了,在先帝朝的时候,倭寇动乱加上天灾人祸不断,有的时候朝廷岁入也就是七八百万两的规模。

隆庆三年的财政收入差不多翻倍了!

可是赚得多,花的也多。

大小九卿衙门的开支,地方官府衙门的运营费用,这些账还没有出来。

但是去年打了两场仗,备边银花费了五百万两。

除此之外,维护漕运、建造港口码头,建设驿路驿站,这些户部和内帑都是出了钱的。

去年还办了灵济宫大会和上元灯会,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支,隆庆三年的朝廷开支,也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历年之最。+m_i!j+i~a_s~h,e`._c+o!m/

收入多了,开支也大了。

今年的春耕才开始,但是朝堂上下都不再看着田税了。

大明疆域广阔,除非是出现全国性的极端灾害,或者倭寇入侵东南这样的重要事件,全年的田税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

去年激增的新税,才是朝堂大佬们关注的重点。

岁入的增长,也让各部衙门蠢蠢欲动。

可港口收取的市舶税,都是计入皇帝内帑的。

如今户部都有些后悔,当年商议的时候让出了市舶税,没办法向皇帝口袋里伸手。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银元和黄铜币的铸币火耗掌握在户部手里,这笔钱也有百万两的规模。

这笔钱也和市舶税绑定,户部也能从市舶税中得到一点好处。

户部实际上支配的银钱没有增长多少,可外朝的手已经伸进了户部的钱袋子。

张居正揉了揉眉心,这不,工部就嚷嚷着要治河修漕了。

工部吵架,但是又拉上了户部,谁让最终这笔银子要户部出呢?

张居正也不得不盯着这件事。除了工部的事情外,通政邮递司的改革,也落在了张居正的头上。

在各地设立通政邮递司经历所,重新整合驿路,建立海上驿站。

事无巨细,都要张居正最后拍板。

饶是张居正这样的能臣,也有些不堪重负了。

张居正看了一眼身边的高拱。

户部忙,吏部也忙。

吏科试第一批的吏员,已经在国子监完成了三个月的初任培训,经过吏部的结业考核,已经安排在顺天府府县衙门了。

吏科试一共录取了二百四十人,全部通过了结业考试,随着这批吏员到任,京畿地区的商税征收也提上了日程。

商税的收入,成为外廷关注的重点。

其实市舶税也是一种商税,既然几个港口的市舶税能收四百万两,那商税呢?

朝堂上下,都对商税充满了期待。

高拱也明白吏员的重要性,命令吏部上下盯着顺天府的官吏,又让六科和都察院也派遣言官巡查。

商税要征,这已经成为朝堂的共识,四民道德说也已经流传开,交税本身就是“商德”之一。

但如果地方官吏为了自己的政绩,横征暴敛,又会影响京畿地区的正常商业活动,让好不容易繁荣起来的京畿地区再次衰落。

高拱这些日子为了这些事情忙的不可开交,吏部上下都被折腾的够呛。

另外刑部那边,刑部侍郎李一元主持编修的《大明民律》初稿已经完成,这也需要内阁审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