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的说,是他刚到凉州,司空张温就已经打了一场大败仗,不敢再出击——袁术的部队不用去玩命了,这真的是运气好,要不然他可能回不来。
去年八月,刚入驻美阳时,张温便想召回领兵在凉州游荡的董卓,集合所有精锐打一波大的。
但董卓一直到十月都没回来。
结果这三个月里张温一直守在美阳,被叛军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到了十月底,董卓总算是慢悠慢悠的来了。
由于董卓来得太迟,张温怪罪董卓,但董卓有些出言不逊:“张司空领军十万,难道缺董仲颍这几千人便打不得仗了吗?”
这是实话,董卓麾下不过四千人而已,张温是真召集了十万大军的。
由于董卓言语有些冒犯,参军孙坚建议张温以误期的军法斩了董卓,也好立威。
张温之所以一直被叛军按着揍,不是因为军力跟不上,而是因为手下没有部队愿意拼死。部队虽多,却全是各郡豪族拼凑出来的,张温虽是司空,但威望确实不足。
当然,孙坚会建议张温干掉董卓,主要还是因为孙坚看上了董卓的部曲——董卓不知道和谁勾搭上了,搞了不少骑兵回来,再加上董卓原本就有不少精兵甲士,看起来战斗力挺强的。
但另一位参军陶谦劝张温不要因言语冒犯而大动干戈,董卓毕竟是袁隗的人,反倒是可以借此罪名促使董卓为前锋,从而让董卓实心任事。
张温考虑了很久,采纳了陶谦的意见,让董卓和鲍鸿担任前锋——鲍鸿是皇甫嵩门下,当然会被张温用来当炮灰。
十一月,天上出现彗星,彗星长尾光芒落到北宫伯玉叛军军营上空,驴马全都嘶鸣不安。
叛军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准备退兵。
董卓得知情况后大喜,与鲍鸿一同出击,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
叛军败回凉州金城郡榆中县,张温觉得这是一举平定叛军的好机会,派荡寇将军周慎率三万人追击。
董卓认为金城没那么好打,向张温提出领兵接应周慎,以防粮道断绝。
但张温不许,将部队分作六路,全面进攻凉州诸郡。
而董卓则被强令率两万郡兵讨伐先零羌。
结果六路大军全部大败而回……边章与韩遂确实绕路截了朝廷大军粮道,周慎放弃所有辎重仓皇逃跑,三万大军几乎尽丧。
董卓率军驻于安定,也被羌人包围,军粮断绝,形势危急。
不过董卓还是有水平的,让士兵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外宣称是捕鱼,实际上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等叛军发现后,已经追之不及。
虽然同样是撤离,同样没有取胜,但董卓却全员班师,基本没有蒙受损失。
到中平三年三月,张温派出的六路大军,其中五路人马都大败而回,唯独董卓的军队全须全尾的回了右扶风。
而且董卓和鲍鸿是仅有的取胜战例,朝廷因此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袁术到达右扶风时,是中平三年四月——刚好错过这一战。
此时凉州叛军已经完全退出了三辅,已经没有敌人急切威胁长安或先帝陵寝了,张温也没有胆子再主动出击,凉州暂时陷入了对峙局面。
其实这不叫对峙,而是张温无力出兵,朝廷大军缺粮且士气低落,军中逃兵无数,只能固守待援。
凉州战场也没有任何人能算是顺利。
……
中平三年五月,刘备收到了朝廷调令。
由于凉州战败,朝廷调骑都尉刘备作为援军赴右扶风参战。
幽州防务将再次由老熟人宗员主持,宗员此时依然是护乌桓中郎将,他也是黄巾平定后唯一没有被解除职务的平叛将领。
赵霖也是随朝廷公使一同返回幽州赴任的,并且给刘备带了刘虞的信。
刘虞在信里告知刘备,这次调令是天子的意思,这段时间凉州应该不会有战事的,调刘备去支援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监视张温——天子怀疑张温和凉州叛军有勾结,或是有养寇自重之意。
也就是说,这不是为了让刘备去送死,而是正常履行骑都尉应有的职责。
同时,邹靖也将作为监军使去右扶风。
可问题是……
此时左沅已经怀孕七个月了。
而且,如果刘备此时离开幽州,幽州多半又得乱!
幽州的边军此时仍未完成增补,因为以募边军为由征收的田亩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