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得轻轻作响,本应空灵却沉重,如同一首未完成的乐章。
大雷帝望着雨景,禁不住又拿起小木盒,取出那两缕结在一起的头发,仿佛它是他心的见证者,守护着那份柔软的记忆。
大雷帝执政监国以来,不曾纳贡于大唐。
武则天不满,百官不服。
武则天下令,举兵欲侵。
私下里,李旦启奏:\"母皇,仙儿失踪之后,大唐国土之内,不见他的踪影。今使臣回报,大雷帝之貌,颇似他。如今他在大雷南征北战,成就辉煌,其势之猛,实属罕见,望母皇万万不可贸然行动。\"
武则天怒道:\"纳贡进品,本是两国早已条约所制。如果大雷帝是仙儿,他是我等养大,更应进献一些奇巧之物或牛羊马匹,孝敬我等。如果大雷帝真是仙儿,更不应该怠慢我个江山!\"
李隆基献策:
一、大雷不能称号大,只能以小居之。
二、凡往大雷和亲的大唐男女一律回归大唐。
三、大雷貌美女子不得留在大雷,必须来唐,作唐人之妻。
四、大雷必须向大唐年年进贡,岁岁进品。
五、大雷领土必须割取一半归至大唐。
六、大雷帝必须亲往大唐,百拜千叩,从长安城,一直到皇宫。
七:大雷帝不可妄自称帝,只能以王称谓(因为自大雷战败以来,历尊大唐为帝。)
李旦惊道:\"如此条款,是否太过苛刻?\"
李隆基道:\"正是要苛刻,才可激怒大雷帝,如他不服,必会举兵入唐。到时,我们大唐再举大军,岂不比先起兵要好?那样也可免说我大唐欺负大雷!\"
武则天道:\"想不到隆基处理国事也周到了。\"
李隆基跪礼,\"谢祖皇夸奖!\"
武则天道:\"凡我李唐子孙,必须要有足够的气魄与气势,才可服众,才可压众。\"
她瞥了李旦一眼,\"旦儿,你不行!\"
李旦唯诺,\"母皇教导的是!\"
武则天指望不上他,亲自遣使臣下国书至大雷。
大雷帝接此国书,十分恼怒。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大雷曾历尽磨难。
大雷帝肩负着重大使命,绝不甘心落后于它国。
他舍身求法,也要为大雷百姓请命。
他就是大雷的脊梁,同时也希望大雷百姓立各国之中扬眉吐气。
他用他的青春与热血谱写出浩天气概。
他本有意独霸大唐江山,只是因出生成长于大唐,而有所顾忌,如今既然大唐提出此等不公平条约,正解所忌,决意要打败大唐。
他率领十万精兵伐唐,所向无不披靡。
更有的是他在唐时亦有称帝之志,早已笼络许多将军元帅,如今纷纷倒戈相向于他。
战况当真如虎添翼,势如破竹,一举进攻长安。
雪片告急。
武则天坐立不安,谓李旦道:\"当真养虎为患!朝中可再有良将退敌?\"
李旦道:\"原来那些老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诸多新将,又早被大雷帝手段收买,只恐一时之间再无合适人选。\"
武则天叹道:\"朕就不信大唐泱泱大国,百年历史,会毁在那个小儿之手。\"
李旦道:\"孩儿愿往敌营,见那大雷帝一见,只想以父子情谊,劝他退兵,请母皇恩准。\"
武则天道:\"事到如今,母皇拦你不得,只望你多加小心才是。\"
于是,李旦带领数骑,往离长安八十里外的大雷帝驻扎之地而去。
大雷帝听哨马报大唐天子李旦前来,亲自出城迎接,以两国礼节相见。
李旦见大雷帝果真是李臣仙,不胜惊喜,\"仙儿,果真是你!\"
大雷帝有些许相见之喜,但掩藏了,携李旦至席。
晏罢,他请李旦移足别处安歇,\"父皇前来,不知可将紫烟及四个孩儿情况告知仙儿一二?\"
\"哼,你在异国为王为帝,怎的会念及这厢妻儿?\"
\"我往大雷虽已几寒几暑,但无妻室儿女,念念不忘的始终只有紫烟母子。越是相见无期,越是想念他们。\"
大雷帝真的是连呼吸间都在想念妻儿,哪怕李旦认为他是假装的,哪怕李旦认为这种思念根本就没有意义。
\"那你为何将大唐将士一铲再铲?大唐江山被你一吞再吞,如此残忍手段之下,你可记得我与你祖皇的养育之恩?\"
\"大唐江山本应被我所有,是父皇你不顾父子之情,祖皇更是毒不堪言,害我一无所有,甚至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