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年代大菜场的普遍布局,一为方便旋耕机耕作,二图方便省事。
江心菜场有三四台小型旋耕机,不知好坏,整地主力应当还是人力。
浇水就全是人力了,只有一台高压水泵,以及几节粗水管,但是是用来抽排水的。
所以菜田才会如此设计。
畦沟里长期都能关水,菜工沿着畦沟走,用粪瓢就可以浇左右两边各1.5米宽的畦面。
但这种设计也有很大缺陷。
首先便是洪涝时很难避免积水。
所以看似江心菜场沟渠完善,但一下大雨,该淹还得淹,另外没有小拱棚等设施,夏季出不了菜太正常了~
不过雨季马上过了。
菜田还有没有改的必要呢?
不出意外,十月份会受到高温干旱的影响,年末还有寒潮。
在当下,农业与天气的共生关系是行业铁律,天定盈亏,菜价随风雨起舞。
风调雨顺即黄金时代,一雨一旱皆成市场心跳。
因为农业基础设施太薄弱了,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技术又落后。
一场暴雨足以冲毁菜地,一次干旱便能导致绝收。
农民视‘气候’为命运判官!
而陈家志能在几个月里大获成功,靠得就是逆向博弈,天灾就是他的财富密码。
所以,干旱和寒潮的机遇都得抓。
如果要应对干旱,当下的菜田布局足够了,菜田南北都是河道,内部沟渠原来也是花钱修缮过的,怎么都不会缺水。
但这种布局还有两个缺陷:一是产量低,二是工人劳作效率低。
畦沟里长期有水,其实会影响到畦面叶菜的生长;
再者沟里有积水淤泥,工人做什么都得弯腰躬背,蹲都很难蹲,效率能高才怪了,也做不精细。
另外,如果顺利,到明年夏天他也可能在江心菜场~
总之,他想趁一开始就改布局。
在菜田里转了一会儿,易定干、李明坤和郭满仓也开三轮车到了。
陈家志便也回了院子,把居住问题先解决了。
他和易定干有单人宿舍,房间都不大,六个人没必要挤一起,在附近租两间民居便是。
两人租一间,每人每月三四十块钱,以小组长工资可以轻松承担。
用一个上午,加半个中午的时间搞定了住宿。
陈家志才召集所有人开会。
加上他们新来的6个,以及剩下的6个,一共12个人坐在了一个简陋的会议室里。
只是两拨人有点泾渭分明。
一拨人斗志昂扬,一拨人有点无精打采,却又有审视的意味。
陈家志咳了两声,让各自简单自我介绍,然后才开口说道:
“徐总承诺会给菜场再拨30万元,用于菜场的经营,希望各位能一起再拼一次,争取到年底能让徐总再发个大红包。”
邱航说:“话说的好听,这30万能不能给下来还说不定呢,哪一次是足额给了钱的?”
陈家志:“即使只给三分之一,至少你们这个月的工资不用愁了。”
邱航又问:“那菜场又如何经营下去呢?”
陈家志轻声笑了笑,问道:“那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早点走不行吗?”
邱航也梗着脖子说道:“我上个月工资还没结,结了我立马走人。”
“徐瑶!”陈家志喊道:“还差他多少工资?”
“450元!”
“给他拿钱。”陈家志又看向童刚,说:“童主管,让他拿了钱立马走人。”
办公室里几个老人面面相觑,又不约同看向徐瑶。
徐瑶犹豫片刻还是出了会议室,片刻后拿了450元现金过来。
邱航二话不说拿了钱就走。
陈家志看向剩下的人,“还有想走的吗,可以马上拿工资走人。”
库管程田田嘀咕道:“还有钱吗,别电费都交不起了。”
陈家志呵呵笑了笑,从随身带的包里摸出一沓钱,“不够我先帮徐总垫着,想走的今天都可以走。”
这一沓钱全是百元大钞,至少有一两千块,打发剩余5个老人都够了。
陈家志观察着几人。
黄日新和郑中有所意动,但始终没出声,徐瑶和童刚好像根本没有走的想法。
程田田是个丰腴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