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年的正月假期很快过去了。+优/品+小!说+网? ·更-新·最!快+理藩院正式开张挂牌,衙门设在东安门边的四夷馆,与东厂比邻而居。
杨一清在正德时期入过阁,按常理他起复后应该为次辅的。但是陕西那边不断催促,说有传闻胡虏将大举南下牧马,请杨一清尽快前往陕甘宁主持大局。
“你在大同任过两次巡抚,对边事有什么看法?”
“前辈,我个人认为,今后边军还是不要去烧荒、不要去鞑子那里赶马捣巢为好。”
前往大同的路上,杨一清与杨植并肩而骑,两人互相交流着对边关的看法。听到杨植这么说,杨一清沉思良久道:“可否详细说说?”
“边军将领年年带家丁出塞烧荒,赶马捣巢,功劳赏赐是将领的,抢来的牲畜也是将领的,对普通士兵没有一丝好处;
我在大同的互市上问过一些鞑子的底层,对鞑子来说,被烧荒赶马伤害不到鞑酋,鞑酋对底层鞑子的征收一丝不减。那么底层鞑子被明军抢走牲畜,只剩烂命一条,不如跟着鞑酋抢一把,死就死了,指不定死前还能吃顿饱饭。
所以,边将年年烧荒,出塞抢劫鞑子的牛马,反而会让鞑子的底层铁了心来中原抢劫。”
杨一清点点头。杨植说的话,在英宗时期就有大臣提出过,当时朝廷的解决办法是封边区部落的酋长为百户、千户、指挥使等官,允许酋长前来朝贡。
“但是封贡也不是好办法,鞑酋进贡获得市赏,都是绸缎,其利多归于酋长;而抢劫之利是部落得益,所以最后鞑子们还是要来抢劫的。
也就是说,明军烧荒赶马捣巢,培养的是我们这边的上层利益集团;鞑子求明军不要烧荒赶马,请朝廷封贡互市,培养的是鞑子那边的上层利益集团,两边的底层都得不到好处,都成了光脚不怕穿鞋的。”
杨一清深有同感,道:“确实如此。当年老夫第一次总制三边时,提出茶马贸易,就是看到这个弊病。只是后面老夫离开三边,终究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
“前辈,不急的,胡虏为中原患,不过苟图衣食而已。没有中原的杂粮布帛,他们没办法生存。时间在我们这边,总能找到办法的。齐盛晓税徃 首发”
一行人很快来到大同,这次跟着来大同的还有一名清军御史,要重新核定大同的军屯。
杨一清等人在大同察院坐定,听大同巡抚萧鸣凤汇报工作:“大同士绅及不少军官被灭门,他们所占土地现在都是无主之地。本院将军屯之地还给军户,无主的士绅之地租给东南的山西盐商,恢复开中法。这是本院这几个月清点的耕地图册,请御史审核。”
大明王朝的任何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再小的一块耕地都画了形状,注明了耕地等级、年产量、面积、田主、地点、东南西北的方位,在户部或兵部的档案里清清楚楚。但是这么细致的档案只在极其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参考价值。
现在就是特殊情况,清军御史接过账册,十几名府、县、都司的相关官吏点头哈腰,引导清军御史前去清点土地。
杨一清知道萧鸣凤是杨植举荐的,正在在大同试点恢复开中法,便没有过问屯田的事:“听说大同兵变的首领和不少士兵,都跑鞑子那里去了?”
“好叫相公得知,那郭巴子等三名首领,西渡黄河跑到陕北,跟着白莲教首领李福达从府谷又穿过黄河去了塞外。
另外第三次大同兵变,吉囊率兵接应叛军,接走数百人。现在跑出去的乱兵都在板升城。”
杨一清苦笑了一下:“胡汉两边都是这样。咱们这边活不下去的人跑鞑子那里去,鞑子给他们地,给他们奴隶,让他们种地。现在辽东的女直、草原上的鞑子、哈密的回贼、海西的西虏都在招徕汉民种地。
鞑子那边的活不下去的人跑咱们这边,给将官士绅当亲军当家丁卖命,又忠诚又便宜又好用。辽东将官的亲兵是女直人朝鲜人,东南将官的家丁是倭人,西北将官的侍卫是鞑子回贼,西南将官的护卫是山蛮。
两边的苦哈哈只要胆子大,跑到对面都能过上好日子,你说这是什么事!”
杨植沉吟一下回道:“其实这个事对大明不利。蛮夷跑过来的只能卖自己的烂命,只对将官有益;而我们这边跑出去的可以教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