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调银子。何况朝廷调银越多,粮价越高,肥了山西粮商,苦了朝廷和大同军民而已!”
数字居然张口就来!甭管对不对,敢说就是对的!
吏部尚书乔宇上前一步道:“杨侍讲勤于事功学以致用,未第之前就立下数件军功,其于南京国子监在读期间,出监历事东征日本表现卓异,迄今未赏。¤微¨?趣|`小<=1说?网3] &首?[£发e3?”
嘉靖想了一下,似笑非笑地看着杨植道:“给你报功的东征主帅,现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李充嗣是你的另一个岳父?”
杨植连忙解释道:“微臣一身兼祧两家。”
嘉靖听到杨植有一亡父一继父,立刻有不好的联想,撇下家长里短话题,问道:“杨侍讲说说你的建言!”
“大同之痛点,在于风寒水冷,地瘠土薄,所以人口不蕃,开国以来几无增长!
微臣设想是双管齐下,大同府怀仁县有一大湖曰镇子海,周四十里,湖边耕地颇为肥沃,可惜为士绅将官所占!
今年微臣在太原、辽东试种朝鲜寒带水稻,若有成效,则可于两三年后在大同铺开!
至于大同其他的薄田,微臣依然是想遍访海外,寻找耐寒耐旱不挑土质的作物,只要产量高于小米即可!
只是将官士绅如今占有一半军屯,还望都察院兵部派出清军御史,依账册收回。”
听起来遍寻天下的耐寒作物,反而比收回军屯容易,搞不好清军御史在路上就会突发恶疾。
嘉靖先把这个麻烦事放一边,又问道:“杨侍讲欲在大同开矿乎?”
“微臣已向大司马、大司空打过报告,卫所之地不能仅限于耕种,亦可以开矿搞工业!当年微臣在凤阳县就是于苗山开矿建琉璃工业园区,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如今搞得风生水起,琉璃远销东南,经福建、广东镇守太监、苏杭织造太监之手远销海外,不但充裕大内府库,而且使凤阳水旱之年有钱买粮。
乔大冢宰?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时助力颇多,微臣不敢居功。”
内库的钱有杨植挣的!嘉靖惊讶地睁大眼睛,仔细打量了杨植几眼,问罗钦顺道:“罗先生,这都是你教出来的?”
罗老师实心眼,诚恳说道:“杨植天生热衷事功,以唯物之道与气学相契合,他拜微臣为师前就做下大事,微臣实不敢居功!”
这大概就是一见如故心心相印,很多书中都有这种桥段,如六祖慧能身为土蛮獦獠文盲,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即开悟。
反正是学术探讨畅所欲言的经筵,嘉靖又问道:“杨侍讲,听说当初王阳明欲收你为弟子,你却三顾南京吏部,一心拜罗先生为师,却是为何?
拜王阳明为师的人如过江之鲫,你的行为令人费解呀!莫不是瞧不上心学不成?”
这是一道送命题!罗钦顺立刻紧张起来。
只听杨植慷慨道:“气学心学理学,皆是孔门儒学!所谓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正如红花绿叶白藕,儒道释三教本是一家!佛本是道,儒本是道!”
罗老师有不好的预感,弟子逮住机会要语出惊人,大放厥词了!
可一可二不可三!这是在圣上面前,不能胡说八道的!你靠这个套路考上举人又点为一甲进士,形成路径,啊,路径依赖了!
不要作死!文华殿内有锦衣卫的!被拖出去杖责是小事,圣上把你赶出翰林院发配广西大瑶岭,你哭都哭不出来!
嘉靖果然吃了一惊,问道:“老子化胡,世人皆知。但你为什么说儒本是道?”
杨植不慌不忙说:“天下道统不绝如缕,自三皇五帝始,从轩辕黄帝到尧舜禹,夏商周秦汉唐宋传诸大明!”
这个说法没有问题,凡是大明读书人没有不认可的,王阳明湛若水等大儒的着作也是反复提起的。
杨植接着说道:“想那轩辕黄帝尧舜禹等,莫不是道家之神!神者,聪明正直谓之神也!
凡诸子百家,儒法墨、农兵医等,莫不出自道家!儒家核心,礼也!孔圣人全靠向老子求道问礼,才有儒家!
微臣本经为礼经,所以追根溯源,微臣对道家知之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