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按兵不动呢?”张明问道。
“他不会。”李威冷笑一声,“一个骄傲的技术天才,一个精心布局的内鬼,怎么会允许自己的作品,被一个‘虚假的修复’所蒙蔽?
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纠正这个‘错误’,或者至少,他会忍不住去验证我们的‘修复’是否真的‘成功’。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他们的自大。”
“我明白了,李总。这是一个心理战术。”王磊赞叹道。
“是的,而且是针对顾远这种技术狂人特制的心理战术。”李威补充道,
“我们要给他制造一种紧迫感,让他觉得,如果他不采取行动,他所布局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两天后,一份标题为《关于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核心加密算法漏洞紧急修复通知》的内部邮件被发送到了所有核心技术成员的邮箱。
邮件中,详细描述了某个“极其隐蔽”的随机数生成器修正因子,声称该因子存在极低的概率会导致加密失灵,并附上了一段“修复后”的代码示例。
然而,这段代码示例中,那个“修复”修正因子的逻辑,却存在一个非常细微的、不易察觉的疏漏。
它将修正因子的触发条件从“万分之一概率”改成了“当数据包大小为1024字节时触发”,但却忘记了将实际的修正代码也一并迁移到新的触发条件下,使得这个“修复”形同虚设。
一般的工程师,只会粗略地看一眼,认为公司已经解决了问题。
但对于那个真正了解后门机制的人来说,这个“修复”就是一个明显的漏洞。因为他知道,真正的修正因子,不是看数据包大小,而是看一个与时间戳相关的内部变量。
邮件发出后的24小时内,张明和王磊的监控系统都进入了最高警戒状态。
顾远在收到邮件后,表面上不动声色。
他仔细阅读了邮件内容,然后拿起笔,在一张草稿纸上快速地计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