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她们母女俩住这么好的房子,眼红的人肯定不少。
想要把房子夺去的,也肯定不止冯家。
房子都还没建成的时候,就有人明里暗里的来打探了。
有想给她做媒的,信誓旦旦的保证她嫁过去什么都不用干,连孩子都有人给她生好了。
甚至还有打探明珠的婚事的,并表示可以先结娃娃亲。
这些,都被杜若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但是杜若知道,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想“吃绝户”的人绝对不少。
上次冯举人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
若是提早知道她跟姜格认识,冯举人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来要房子。
所以这回她干脆就请姜格上门来吃饭了,好让他们心里有所顾忌。
至于为什么不让他们进来参观,则是考虑到隐私性问题。
她并不想房子内部的结构,每间房子的功能,都被村民们打探清楚了。
虽然修建房子的时候,干活的人都知道,但是能少一点是一点。
看着宽阔的院子,还有高高的院墙,杜若心里一阵满意。
为了方便晾晒粮食,她在院子里铺上了一层青砖,用黄泥做的粘合剂,没用石灰砂浆。
这样既能粘连在一起,若是后面想要改造成菜地也方便。
现代房子的甲醛,主要来自人造板材、家具、涂料和油漆等,石灰本身是不含甲醛的。
所以杜若准备等房子阴干一个月左右,便搬进去了。
不过这都是后面的事情了,现在更重要的事情是秋收。
秋收己经开始了!
秋收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是在有机器辅助的现代社会。
只要老天爷稍微阴了脸,下一场小雨,晒谷场上就是一片手忙脚乱。
更别说是古代的封建社会了。
这日早早的,杜若就带着明珠来集市上买农具。
“卖镰刀咯!卖镰刀!镰刀便宜卖了!”
“卖镰刀咯!三贯钱一把镰刀!”
“都便宜卖啦!”
“卖连枷啦!一把连枷二贯钱!”
“卖连枷!”
......
可能是临近秋收,集市上卖农具的摊贩也多了起来。
流民迁徙,其中就包括不少手艺人。
如今在东北定居,不少人又重拾起了老本行。
远远的,杜若就能听见他们的叫卖声。
走近后,发现卖农具的摊子前,都围了不少人。
大伙眼巴巴的围在摊子前,眼睛都不舍得从这些农具上挪开。
“老伯,这人不是卖镰刀吗?怎么摊子上就只有一把镰刀啊!”
杜若好不容易挤到人群里,见摊子上只放着一把镰刀,随机抓住一个路人问道。
“这是样刀哩,真要买,且要去他们的铺子里买呢。”
“是哩!如今镰刀价贵,他们怕被抢哩,摊子上的刀是给咱们看的。”
“妹子,你想买镰刀啊?”
“是啊!这不是要收麦子了吗?想买把镰刀!”
杜若点了点头,看向一旁的婶子。
“哎呀!妹子,今年的镰刀太贵啦,把所有的家当都拿去买镰刀了,今年可要怎么过冬哟!
听婶子的,别买了,咱们租着用几天就得了。”
妇人苦口婆心的劝杜若,旁边人也附和道:
“是啊!别买了!”
“这么贵,谁买得起啊?”
“就是!这些人趁火打劫呢,一把镰刀而己,往年我八百文都能买到,如今竟要三贯钱!”
“就是,这镰刀难道是金子打的不成?
别说我没钱,有钱也不敢买啊!
若是被贼惦记上了可咋整?”
“妹子,你听我的,别买了!咱们不会害你的!”
“是啊!费那个劲干啥,那可是三贯钱啊!”
一说起这个,大家纷纷劝说杜若。
“那我也不买了,租着用算了!还得感谢几位婶子提醒,不然我就当了这冤大头了!”
杜若一脸感激的谢过他们。
虽然她并不缺买镰刀的钱,但是入乡随俗嘛!
她没有非要充大款的意思,一味的充大蒜,别人还会觉得你是冤大头。
至少今年,她不会买镰刀了。
又站了一会,杜若观察到,真正会买的农具的人,寥寥无几。
大伙都被这昂贵的价格打退了,就算买也是几家人合着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