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产业和收支记录密密麻麻。
他先是关注到王府的田产土地情况。
自分封王府时,便有 120 万亩各类田产土地,这些年下来,又陆陆续续积累,如今账面上不下 150 万亩。
“这 150 万亩田地的现状如何?”载沣皱着眉头问道。
账房先生赶忙说道:“王爷,这些田地的情况,与您所担忧的皇室土地状况有些相似。”
但好在没有那么严重的贪腐和大规模被侵占的情况。
不过,不少地方的田地也存在账目不清、实际耕种人与登记不符等问题,还是需要借此机会好好清丈一番,方能心中有数。”
载沣微微颔首,继续往后翻看账册。
接下来,便是统计王府现有的存款、黄金珠宝以及古董首饰等资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存款方面,各类钱庄的存折、票据罗列其中,经过仔细核算,大致有可观的一笔数目。
黄金珠宝则是按照成色、重量详细记录,一颗颗璀璨的宝石、一根根精美的金条,虽未亲眼见到实物,但从账面上也能感受到这份财富的分量。
古董首饰的记录更为详细,每一件都标注了名称、来源、年代和预估价值。
有祖上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宝及皇室赏赐,也有历代王爷收藏的奇珍异品。
载沣看着这些记录,心中暗自思忖,这些都是王府的底蕴,也是未来应对诸多变故的重要资本。
查看完账册,载沣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对账房先生说道。
“这些产业是王府的根基,必须妥善管理。田地清丈之事要尽快安排下去,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至于这些财产的管理,你们也要用心,不可有丝毫懈怠。”
账房先生连忙应道:“王爷放心,属下定当尽心尽力,不辜负王爷的信任。”
载沣满意地点点头,起身离开了账房。
载沣得知了广大皇室宗亲的动向打算,但自己身为皇上的亲生阿玛。
也是不能离开京城的,唯有辅助皇帝才行。
幸好皇帝的表现,着实令载沣惊讶万分。
回想着从前,在朝堂上与百官商议政事,载沣与皇太后皆以皇帝年幼为理由,否认了皇帝关于当时对事物的看法。
只要求皇帝坐在那张冰冷的龙椅上,听着看着皇太后与本王处理政务。
是啊!本王未能早些察觉皇上的表现。
如今皇上退位了,没有了那场权力的迷障,方能看清皇上在应对事物的表现与做法上,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这动荡的局势下,只有把王府的产业梳理清楚,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更好地守护家族的尊严和利益。
所幸这一切都还为时未晚。
此时载沣想清楚了自己的身份与定位,也结合与皇帝的交谈,知道皇室与王府未来应该怎么发展?才能有一条保障的后路。
顿时心情大好,对于从前的消沉意志一扫而过。
醇亲王载沣和福晋、大女儿用过午膳,惬意地享受着片刻的闲适。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厅的桌椅上,氛围宁静而祥和。
用完午膳后,载沣便带着福晋与大女儿来到了书房。
书房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
载沣刚在书桌前坐下,准备稍作休息,便听到管家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王爷,又有上海的电报传来,是两封。”
载沣微微皱眉,随即示意管家将电报拿来。
管家快步走到载沣面前,双手递上电报。
载沣接过,一封电报上赫然只有简短的两个字——“遵命”。
他定睛一看,落款人是郑孝胥。
载沣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脸上浮现出抑制不住的高兴之色。
身旁的管家敏锐地感受到了载沣情绪的变化,不禁也跟着松了口气,心中暗暗思忖,如今王爷对外事是越来越上心了,全然没有了当初的沉沦之感。
载沣拿着电报,心中思索着郑孝胥“遵命”二字背后的深意。
还没等他从这喜悦中回过神来,另一封电报又映入眼帘。
这封是上海荣氏兄弟发来的急报,内容表明已经收到汇款,但同时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入股的合同款项交割单由谁转交?是用邮局寄往北京,还是另有安排?
载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