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起身来到镜子前,看着铜镜中那张憔悴的面容,眼眶不自觉地泛起酸涩。她缓缓抬手,轻轻抚过脸颊,指尖触碰到的皮肤粗糙又松弛,岁月与病痛,在她身上留下了太过深刻的痕迹。她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正在一步步垮下去,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就像那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无力回天。
这些年,身心的双重折磨如影随形。作为皇后时的情感压抑,丈夫的冷落,对珍妃的嫉妒,那些痛苦的过往至今仍像尖刺般扎在心头。而如今,大清亡国的沉重罪责又压得她喘不过气,自责与悔恨日夜啃噬着她的内心。
但每当看到溥仪,她的眼神总会变得柔和而坚定。那孩子,虽年纪尚小,却早早懂事,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她身体的变化,眼里满是担忧与关切。这让她在无尽的痛苦中,感受到一丝温暖。
为了溥仪,她强撑着病体,日夜思索未来的安排。她仔细筛选着溥仪身边的侍从,务必确保每一个人都忠诚可靠,能全心全意护他周全;又与朝中老臣反复商议,为溥仪规划着学业与成长之路,希望能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必须趁着还能撑得住,为溥仪多做些打算,为他铺就一条相对安稳的道路,让他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有能力守护自己,守护皇室最后的尊严 。
她脑海中浮现出溥仪那稚嫩却又满含担忧的面容,回想起孩子平日里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在学业繁忙之余,还不忘为自己讲有趣的故事逗乐,精心安排膳食只为让自己多吃一口。这份纯粹的孝心,如冬日暖阳,暖彻心扉。
隆裕皇太后轻轻叹了口气,独自说道摆了:“随他去吧。皇上也是一番苦心,若真到了万不得己之时,西洋医生或许也能一试。”她望向窗外的宫墙,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期许。无奈于时代的变迁,祖宗礼制在现实面前似乎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期许着西洋医术真能如溥仪所盼,为自己的身体带来转机,让她能再多陪伴这孩子一些时日,看着他长大成人,守护好皇室的未来 。
马佳绍英接到皇上召见的旨意时,心中虽有疑惑,但还是立刻整了整衣冠,匆匆赶往养心殿。踏入殿内,只见皇上正眉头紧锁,在寝宫内来回踱步,脸上满是焦虑之色。
这段时间的相处,马佳绍英明显感觉到皇上成长了许多,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孩童,想法和处事都愈发成熟稳重,这让他暗暗惊叹。然而,当皇上突然提出让他在民间私下寻找西洋医生时,他还是吃了一惊,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犹豫与排斥的神情。
在马佳绍英的认知里,祖宗礼制是皇室传承的根基,不容有丝毫僭越。西洋医术来自外邦,与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大相径庭,贸然引入宫中,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动摇皇室的威严。况且,对于这西洋医学,他实在难以信任,在他看来,那些洋人的治病方法怪诞离奇,远不如太医院传承多年的中医来得可靠。
可看着皇上焦急又恳切的模样,听到皇上提及对皇太后身体状况的深深担忧,马佳绍英的心又软了下来。皇上如此关心皇太后,这份孝心着实令人动容。他深知皇上此举皆是出于对皇太后的拳拳爱意,实在难以拒绝。
于是,马佳绍英微微躬身,郑重说道:“陛下对皇太后的孝心,奴才深感敬佩。此事虽有诸多难处,但既为陛下所托,关乎皇太后凤体安康,奴才定当竭尽全力,在民间秘密寻访,只是还望陛下能体谅其中艰难。” 说罢,他抬起头,看着皇上坚定的目光,暗暗下定决心,哪怕心中仍有疑虑,也要为皇上办好这件事,不负所望 。
马佳绍英回到府邸,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坐在书房内,眉头紧蹙,陷入沉思。西洋医生一事干系重大,他虽心中抵触,但皇命难违,况且这也是为了皇太后的安康。思索良久,他决定先着手打听在京城周围究竟有哪些西洋医生。
次日,马佳绍英换上一身便服,带着两个心腹家丁,悄然出府。他们先是来到英国公使馆。马佳绍英递上拜帖,表明来意后,便被请进了会客厅。公使对他的到访虽显意外,但态度还算客气。
马佳绍英微微欠身,言辞恳切地说道:“公使先生,我此番前来,是想向您打听一下,京城内可有医术高明的西洋医生?我家主人身体抱恙,听闻西洋医术有些独特之处,便想了解一二。”
公使靠在沙发椅背上,思索片刻后回答:“倒是有几位英国的医生在京城行医,不过他们大多是为在京的洋人服务。其中有一位叫威廉的医生,在外科手术方面颇有名气,他曾在英国皇家医院进修过。但据我所知,他性格有些古怪,未必愿意为华人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