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的官场暗流涌动中,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凭借着手中的新军与在诸多事务中的话语权,势力如日中天。搜索: 拉小书网 laxsw.com 本文免费阅读然而,其行事风格愈发骄纵,贪腐之事也时有传出,引得清流势力极为愤慨。清流们秉持着传统的道德与为官准则,对北洋集团的种种行径深恶痛绝,双方矛盾恰似干柴烈火,一触即发。
瞿鸿禨,作为清流势力的核心人物,忧心于北洋集团的坐大对朝廷纲纪与国家前途的危害。他深知,若想扳倒势力庞大的北洋派,必须精心谋划。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将目光投向了远在西川的总督岑春煊。岑春煊素有“官屠”之称,为人刚正不阿,在官场中以不畏强权、敢于首谏闻名。瞿鸿禨秘密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往西川,力邀岑春煊进京面圣,向慈禧太后痛陈北洋派的种种劣迹。
远在西川成都的岑春煊在府衙内书房收到首辅快马加鞭送来的书信,在看过书信内容后,对于朝堂上北洋派系与袁世凯所做的事感到义愤填膺。独自一人在书房内思考,对于此事该如何行动?想自己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秉持着较为正统的忠君爱国理念,期望通过改革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富强。袁世凯则以实用主义为导向,虽然路数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大清国,本也不是什么大事。但看袁世凯现在的所作所为。利用改革在政治上积极扩充自身势力,企图通过掌控北洋新军来左右政局,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岑春煊致力于整饬官场腐败,袁世凯却利用新政机会大肆安插亲信,扩展北洋势力范围,对于官场贪腐却大行其道。这种政治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岑春煊视袁世凯为政治改革的阻碍,想到这里唯有向太后弹劾袁世凯排除干扰、才能推进理想新政。并且真如首辅信中所言, 袁世凯在训练北洋新军过程中,对军队掌控过度,军队只知有袁大帅,不知有朝廷,这严重威胁到清廷的中央权威和统治秩序。 认为袁世凯这种拥兵自重的行为,可能导致唐末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危及清朝统治根基。心下料定当即决定放下手头事务,赶赴京城。一路风尘仆仆,抵达京城后,他顾不得休息在府内第一时间派下人向首辅瞿鸿禨发出拜会,想要尽快落实方案。瞿鸿禨在得知西川总督岑春煊 抵达京城后便开始与清流官员频繁密会,商讨对策,决定弹劾袁世凯,希望清廷能够采取措施制衡袁世凯势力,恢复朝廷对军队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瞿鸿禨还暗中运动言官,这些以弹劾为职责的官员们,在瞿鸿禨的鼓动下,纷纷提笔上书,罗列北洋派的贪腐、跋扈等罪行,一时间,弹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飞至慈禧太后的案头。
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北洋派的官员们察觉到了危机,袁世凯更是坐立难安,他一边安抚手下,一边加紧在宫中布置眼线,试图探听清流们的一举一动。迅速与庆亲王奕劻等亲贵沟通。奕劻在朝中位高权重且贪图钱财,袁世凯通过大量贿赂等手段,让奕劻在慈禧太后等清廷核心决策层面前为自己说话,淡化弹劾的影响。另外深知外国列强在朝廷的影响力,他积极与英美等国驻华公使等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展示自己在稳定局势、推行新政等方面的作用,争取到了部分外国势力对他的支持,有这些外国势力向朝廷施加一定压力,能向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维持局势稳定的重要性。并且利用自己控制的一些报纸等舆论工具,对弹劾事件进行歪曲报道。将弹劾事件描述为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而非他自身存在问题,强调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和北洋军,对稳定局势的重要性,试图引导社会舆论倒向自己。还散布一些不实消息,如果袁世凯倒台可能会导致北洋军哗变、局势动荡。出现这样的局面我想朝廷也是不愿意的。为了能够向慈禧太后表示自己是深受陷害。袁世凯决定以退为进,主动提出辞去一些职务,表面上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和对朝廷的“忠诚”,但实际上是在试探朝廷的底线,同时也给清廷出难题,若真的接受他辞职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养心殿内慈禧太后,面对如雪片般的弹劾奏章与岑春煊的进京求见,心中也泛起了波澜。她深知北洋集团与清流势力都是朝廷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如今双方矛盾激化至此,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朝廷的动荡。该如何平息?
这日早朝,岑春煊率先出列,言辞激烈地向慈禧太后控诉北洋派的种种恶行,从官员任用的徇私舞弊,到军饷克扣致使新军战斗力低下,再到与列强勾结谋取私利,桩桩件件,说得有理有据。言罢,朝堂上一片哗然,北洋派官员们纷纷跳出来反驳,双方你来我往,争吵不休。慈禧太后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她静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