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心道:难道还有转折。
事情果然如李振华所料,王同志帮他摆功劳之后,提出有些疑问需他解答。李振华称会知而不言。
张同志问:"当初在瑶里镇,你请熊大正同志过来组建兵工部门时,是否对该同志有很深的了解,当时是怎么想的。"
李振华汗毛立即竖了起来道:"当时我并没想太多,熊大正是黎明同志的弟弟,我在家乡时就听说过他们兄弟俩,当时只是单纯的想让熊大正这个高才生来我们的队伍协助建立兵工部,是聘请不是加入我们的队伍,很显然熊大正对我们建立军工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同志又问:"当时又没有做审查工作。你觉得非党内同志参与到我军军工系统合不合适。"
李振华道:"当时没有条件,我也只是建议,当时就得到了杨司令及首长都支持。至于非党员参与到军工系统合不合适,问题是当时还没有军工系统,后面军工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证明了熊大正同志的能力和忠诚。"
张同志有些尴尬,转换话题道:"李振华同志,你多次向国府献策,但对我军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建议,这是为什么?"
李振华感受到浓浓的恶意,这不是明摆着说自己胳膊肘往外拐吗?李振华道:"国军在正面战场,日军很多攻击都有迹可寻,根据战情通报,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日军意图。我的建议都是通过沂蒙军区到延安总部,才转送重庆的。至于对我军很少这方面的建议,那是因为我军以游击战为主,战斗规模较小,日军扫荡又有突然性,除非大规模扫荡,日军兵力大调动,否则我很难作出判断。况且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我没有信心会比一线熟悉敌情的指挥员做的更好,所以我的建议很少。"
李振华的回答滴水不漏,完全没有可指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