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骑兵团,回民支队骑兵队、清河骑兵大队重新向东回冀中战场,对在扫荡中挣扎的抗日军民带来了希望,他们在途中解救不少失散的八路军,为不少地方部队解了围。·天¨禧_暁\税`网¢ ¨勉·肺`跃?犊-
他们在肃宁县窝北镇雪村附近找到正在苦战的冀中第30团。第30团己损失大半,骑兵驱散了日军,解救第30团。还好团长、政委、青年连还在。大部队调头往东突围,特战队员及一些本地干部留了下来,他们按照李振华的指示转道西北前往白洋淀方向。
大部队一路向东,路途又不断收容失散的八路军,又不断遭到日军的堵截。骑兵一次次撕开缺口,艰难的向冀鲁边前进,终于十天后,在渤海军区的接应下顺利的进入冀鲁边,李振华把他们安排到垦区义和庄。让他们休养生息。此行三支骑兵部队损失达到西分之一。
用骑兵部队去救人,损失这么大,值不值得,在李振华看来这是个伪命题。换位思考,不论是谁,处于危险的境地,都希望有人帮一把,我军为什么战斗力越来越强,不抛弃、不放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区别国军的重要标志。如果"拉兄弟一把"这句话在我军中流行,你能想象还有今后吗?
在残酷大扫荡中,有些部队表现比较突出,第22团一个连和第31地区队、县大队打的深泽县赵八庄伏击战,伏击了日军运输队,毙伤敌百余人,缴获弹药30余车,缓解了八路军物资短缺?。¨第¨一/看¨书!徃? \已?发,布.罪?薪.漳*結+
第六分区警备旅1团2营?在日军合围圈内转战千里,连打7场恶战,减员达九成,仍配合弟17团、22团参与白庄、宋庄战斗?。后残部突围后,并入了129师警备旅。
第17团打的白庄战斗伏击日军运输队,毙伤敌?200余人?,击毙大队长菅泽首记少佐?。
?第40地区队和第6军分区基干团打的安平县子文镇战斗,击退日军1个中队进攻,歼敌50余人,成功掩护群众转移?。
??第44地区队和民兵游击队打的无极县小吕村战斗,以地雷战结合冷枪狙击,迟滞日军扫荡部队2天,毙伤敌30余人?。
?第32地区队和回民支队小队饶阳县五公村突围战,突破日军合围圈,毙伤敌80余人,成功转移至外线?。
这些胜仗规模虽小,但也趟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子。¨兰·兰*雯+茓\ ′毋^错_内/容/
冀中主力跳出外线后,地方武装成为冀中抗战的主力,在这次大扫荡中虽然损失惨重,但幸存下来的人很多坚持了下来。
整个冀中大扫荡,日军正规部队损失2000余人(泊头突袭战、宣惠河围歼战除外),我军损失上万人,冀中百姓被屠杀、抓捕?超5万人?,许多村庄遭“三光”清洗,整村人口灭绝的惨剧频发?。
日军抢光粮食、牲畜,焚烧房屋和农田,导致冀中“华北粮仓”功能瘫痪。日军强制推行保甲制,要求村民登记并互相监视,切断与八路军的联系,发现“通共”者即屠村。
冀中44个县的基层政权几乎全部被摧毁,村干部和党员大量牺牲,整个冀中根据地暂时沦为游击区?。
日军占领冀中,只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残酷的镇压激起了更大的仇恨,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从冀中根据地的失陷可以看到平原游击战的艰难,八路军几年苦心经营的根据地,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日军绝对优势的武力攻击下变成了游击区。
日军占领冀中后,在冀中加快建设封锁沟、据点、炮楼,修建连接各据点、炮楼、碉堡的公路,日军修筑这些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冀中地区的控制,防止抗日武装的活动。日军通过修筑公路和封锁沟,形成了严密的封锁网,极大地限制了抗日武装的行动和物资供应。据点和碉堡则用于监视和镇压当地的抗日力量?。
日军通过控制粮食、胁迫等方段迫使老百姓当伪军、服劳役,妄图迫使百姓依附伪政权。
李振华的想法是7月下旬开始,撤入渤海军区的冀中部队将逐步渗透进入冀中,那个时候冀中平原青纱帐起,利于部队的隐蔽。主力部队返回冀中对重建百姓抗战信心有重大意义,主力部队返回后还有很多大事要做,首先就是要恢复被日军破坏的地方政权和党组织,重新组织各抗日组织。要惩治扫荡期间为虎作伥的汉奸、走狗,为在大扫荡中死难的军民复仇,提振抗日军民的士气。还要支援在当地坚持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和战术指导。
留在冀中的特战队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