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 第151章河南饥慌

第151章河南饥慌

进入5月,河南大部分地方还是滴水未下,夏粮己毫无希望,田地因持续干旱都裂开了大口子,麦苗己成为了枯草。-精?武·暁,说¨王¨ `芜\错`内¢容^桐柏山、湖西根据地难民开始激增。

每天成百的灾民进入根据地,桐柏山第5师己承受不住压力了。从年初到5月己接收了4万多难民了。通过运粮的方式缓解灾情,损耗太大,桐柏山根据地5月份开始,向大别山疏散灾民。

湖西根据地也遇到了一样的情况,湖西根据地往南引导灾民渡过黄泛区前往淮南、皖东,向东引导灾民通过汶上进入鲁中、鲁南,湖西根据地也是实在没有办法。

与两地相比,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才是真正的艰难。根据地内也受了灾,粮食本来就紧张,但灾民来了不能不救。八路军总部号召大家节衣缩食, 救济灾民。八路军引导灾民往晋西北转移,晋西北与陕北只隔了一条黄河,运粮也方便,灾民无论是去晋西北,还是渡过黄河去陕甘宁,都有一口吃的,不至于饿死。八路军除了救灾,还要时时提防日军大扫荡。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夏收完成了,陇海路两侧毫不意外的绝收了,其余最好的地方也只有往年两成的收成。!我′得?书¢城¨ `最_歆?璋!結`哽*欣,快~但国府还是按时按量完成军粮的收储。

河南各地社会处于崩溃之中,大多数百姓完全断粮了。河南老百姓找野菜、树叶充饥。灾民开始卖家里的地、房、牛等,首到后面卖儿女、卖老婆,只为能挣扎的活下去。饥饿的灾民有的进入县城讨饭,也有的成群结队武力打开地主乡坤的土围子吃大户,吃完一户再吃一户。到最后大家都没粮食了,灾民裹挟了更多的人,形成庞大的难民队伍。起初难民队伍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但向东遭到日军驱赶,慢慢地难民分为三股,一股往洛阳方向行进。一股向西进太行山,一股南下去桐柏山。

桐柏山、大别山立时行动起来,桐柏山、大别山区陆续安排了大量河南来的灾民,据灾后统计共计安排120余万人。早年红西方面撤离大别山根据地时,国府蓝衣社曾在根据地展开屠杀与人口买卖,根据地损失人口一百万以上。此次河南大灾民填补了这一缺口。新西军带领灾民垦荒,办手工业,硬是顶住压力,救下了这批人。后来河南灾情缓解,也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留在根据地,桐柏山、大别山腹地逐渐充满了生机。¨7~8*x,s\w?.+c,o*m,

无为根据地第七师也接收了50多万难民,在皖中行署主任兼水利委员会主任吕惠生的带领下,以工代赈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惠生堤(原黄丝滩江堤),江堤高度6.6米、底宽40米,长7.25公里。

修建大堤期间,日伪军不断进行骚扰。新西军多次将其打退,确保了工程进度。经过一个下半年的苦战,江堤终于建成。从此,无为、巢县、和县、庐江等7县200余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使300万亩良田免遭水患威胁。?

无为根据地还在沿江、湖低洼地区建设了多处联圩堤防系统,既可防洪排涝又兼具农业、渔业功能。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改善了无为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一举两得。

淮北、淮南、皖东在黄泛区组织灾民进行了水利工程。修建堤防、疏通河道,尽量降低黄河泛滥造成的损失。同时在黄泛区挖掘排水沟,治理盐碱化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骤然进入根据地的大批灾民,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好在根据地做了准备。根据地广大指战员、民选政府勒紧裤腰带,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当地老百姓也很支持根据地的工作,他们之中就有很多是当年花园口决堤时的难民。

其实根据地能给于灾民的也非常有限,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物资,就可能让灾民捱过这一关。而且灾民们也看见了我党、我军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这是他们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心中一清二楚。

逃到八路军、新西军根据地的百姓相对于河南的上千万灾民来说幸运的多,但比例还是比较少。难民向西逃荒是主流。

现在的河南省主席是李培基,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副司令汤恩伯,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就驻扎在豫南。目前灾情虽还没有正式上报,但重庆国府应该是清楚的,只是当作不知道而己。

俗话说得真是没错: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国府,汪伪日军都把难民当成是包袱,可怜河南灾民只能靠自身挣扎求存。逃难的队伍中时不时就有人倒在地上,再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