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重重。持续不断的灾荒已经使得国内民生凋敝,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军队的粮草供应也因为这场天灾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会影响到秦军的战斗力。然而,就在秦国自顾不暇之时,赵国却对燕国虎视眈眈,大有一举吞并之势。倘若赵国当真成功吞并了燕国,那么其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增强,势力也将会急剧膨胀起来。届时,赵国对于秦国来说无疑将成为一个更为强大且具有威胁性的对手。
想到此处,嬴政只觉得一阵头疼欲裂。沉默良久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般开口对着身旁侍立的侍从沉声喝道:“来人呐,速去传丞相李斯进宫面圣!”
侍从得令后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应诺一声便匆匆退下前去传唤李斯。没过多久,只见李斯脚步匆忙地一路小跑而来,待来到书房门口时,先是整了整衣冠,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迈步走了进去。见到嬴政后,李斯连忙跪地行礼,口中高呼万岁。行完礼后,他便垂手而立,静静地站立在一旁,等候着嬴政的进一步指示。
“李斯,燕国使者前来求救,你怎么看?”嬴政看着李斯,问道。
李斯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谨慎考虑。秦国如今受灾,国力受损,贸然出兵,恐会加重国内负担。但赵国若吞并燕国,实力大增,日后必成秦国的心腹大患。臣建议,可先派少量军队屯兵赵国边境,虚张声势,威慑赵国,同时观察局势的发展。若赵国有所忌惮,退兵回国,那自然是最好;若赵国仍执意进攻,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嬴政点了点头,说道:“你的建议不错。那就派蒙武领军,率领三万秦军屯兵赵国边境。记住,此次行动,以威慑为主,不可轻易与赵军交战。”
“遵旨!”李斯领命后,退了下去。
蒙武领命后,迅速集结秦国军队,向着赵国边境进发。一路上,秦军纪律严明,步伐整齐,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寒风中,秦军军旗烈烈作响,士兵们的脸上洋溢着坚毅的神情,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不几日,秦军便在赵国边境扎下营寨。营寨中,士兵们各司其职,巡逻的、放哨的、修整兵器的,一切都井然有序。蒙武站在营帐前,望着赵国的方向,心中暗暗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
赵国边境的百姓看到秦国大军压境,顿时人心惶惶,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他们纷纷收拾细软,拖家带口,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赵王得知消息,正在大殿上大发雷霆:“嬴政竟敢插手此事!他秦国自身都难保,还敢来管我赵国的闲事!他以为他是谁?”他猛地一脚踢翻了身旁的椅子,椅子倒地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仿佛是他愤怒的宣泄。
“大王息怒!”郭开连忙上前,谄媚地说道,“秦国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他们国内受灾严重,自顾不暇,哪有实力与我们赵国对抗?”
“哼,可不能掉以轻心。”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秦国此举,必有深意。我们如今在燕国作战,若秦国从背后偷袭,我军恐腹背受敌,形势危急。还望大王三思。”
赵王脸色铁青,他握紧拳头,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咬着牙,心中满是不甘,但又深知形势危急。他来回踱步,思考了许久,最终无奈下令:“传我命令,让李牧撤兵!”这几个字从他口中说出,仿佛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愤怒。
李牧接到撤兵的命令,心中虽有万般不甘,但君命难违。他望着已经攻下的燕国武遂、方城等城池,长叹一声:“可惜了,本可再进一步,成就一番更大的功业。”但他还是率领赵国军队缓缓退回赵国境内。退兵途中,李牧心中五味杂陈,看着士兵们疲惫的身影,他知道,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失败,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燕国得知赵国撤兵的消息,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百姓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互相拥抱庆祝,仿佛重获新生。燕太子丹再次进宫向嬴政道谢,他满脸感激,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多谢秦王陛下出手相助,燕国得以解围,丹感激不尽。此恩此德,丹没齿难忘!陛下的大恩大德,燕国必将世代铭记,永传佳话。”
嬴政看着燕太子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燕丹,你可欠我一个人情,日后可得还我。”
燕太子丹连忙笑着应道:“陛下放心,丹定会铭记今日之恩。日后若陛下有需,丹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哪怕是肝脑涂地,也绝不皱一下眉头!”
嬴政微微点头,说道:“好,本王记住你的话了。你先回去吧,好好安抚燕国百姓,休养生息。”
燕太子丹行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