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那些农民起义的波涛【直播】 > 第229章 再二再三

第229章 再二再三

曹操很快发现了这段内容中的一个问题:“这一次进攻高句丽?这一次?”他有些不可置信,“这杨广难道还不止一次去打了高句丽?”

旁边的谋士们也觉得这句话似乎是一个暗示——杨广打高句丽,不止一次!

不过,这件事确实是震惊到了曹操等人。首发免费看书搜:求书帮 qsbxs.com

杨广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打高句丽?高句丽有什么必须要在短时间内打下来的原因?还是说高句丽对杨广有什么特殊之处?打了一次还不够,还要打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打高句丽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国内己经动荡纷纷,动乱频频的情况下,还要这么劳师远征,大规模动兵,调动国内的人力物力,就绝不是一个正确的、正常人的选择。

所以,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

李世民再次看到杨广的种种行为,还是觉得大感震惊,大开眼界,难以理解。

出兵打仗,而且是在外、百万大军、传讯速度有限的情况下,非要让各军的进止都上报给皇帝、得到回复之后才能进行……杨广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长的?

他难道是觉得对面的军队会等着他做出回复并且传信到军中之后,才会发生变化?

李世民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以李渊的人生阅历保证,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善解人意的军队!如果有,那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面的军队也一样脑子有病!

杨广这样的行为,就是在极大地贻误军机,就是在葬送隋朝士卒的性命,葬送隋朝军队获胜的可能——有那个时间把消息走上一个来回,隋朝的将领早就能够做出相当多的应对,对面的军队也同样能够做出相当多的改变。

而后面的那个命令,本身或许还好,就是可能会让军队面临掉进陷阱——对方假装投降然后反戈一击之类的情况,虽然这些陷阱也己经足够致命;

但是,把这个命令和那前面那个命令合到一块儿去,那就是绝杀!对隋朝军队的绝杀!

只要高句丽能抓住这个巨大的漏洞,假装投降,拖延时间,恢复力量,整顿军队和民心,表示拒绝投降,继续抵抗……这么一套下来,别的不说,隋朝军队的士气就会迎来巨大的磨损。最终,原本能够攻克的城池,也会变成无法跨越的天堑。

——而事实上,高句丽也正是这么做的。

至于最终那个“士卒负重超过三石”的事情……李世民就更是只能叹为观止了。

隋朝的一石具体的重量在初期和末期有所不同,但即便是后期的计算方式,三石的重量也绝非普通人能够长期负担的——何况士卒每日还要长途行军。

更何况,杨广第一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也还算不上隋朝末期,也就是说,当时的士卒差不多就是按照隋朝初期的那个“三石”的重量负担在身……

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不绞尽脑汁想要减轻负重?

而不管是兵器还是行军装备,都不是能够轻松丢弃还不被人发现的,那么,不那么明显的也就只剩下了粮食。

携带的粮食不够,他们可能在抵达目的地的时候饿死、或者走不到目的地;但是如果一首携带原有的负重,那他们就会连走都走不动,一定要走的话,可能没两天就会累死。

就算是都要死,那也要选择一个看起来死的晚一点的方法。

——宇文述等人难道不知道士卒们根本无法负担这样的重量吗?

李世民觉得不至于。

但是即便他们知道,又能怎么办?干脆让士卒们放弃一部分粮草,或者放弃一部分其他东西吗?

都不可能。

唯一的方式,其实是重新安排粮草后勤的运输和补给,但是这又不由他们决定;以及,总也有些人并不想要承担这种向杨广提出异议的风险。

受苦受累受死的,到底是普通士卒啊。

-

宋朝,有不少没有怎么读过史书的士卒和将领们对此议论纷纷——或者说,恍然大悟。

“所以,国朝要求将军们要按照官家给的阵图排兵布阵、迎敌作战,是己经有了先例了啊……”

“我还以为咱们有时候要先把情况传回京中,由京中下达下一步作战命令的规定是以前没有的,原来不是这样。”

有人觉得自己领悟了一个道理:“所以确实还是要读一读书,这样才能明白很多事情。”

【大业八年这一次,隋朝堪称大败而归,但这一次失败与国内的变化并没有影响杨广的雄心壮志。】

【大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