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本文搜:卡卡小说网 kkxsw.org 免费阅读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他推开一间教室的门,看着里面摆放整齐的书桌、以及桌上的纸墨笔砚,露出惊叹的神色。】
秦汉时期的皇帝们都情不自禁的坐首了身体,盯着那洁白的纸张,讶然道:“那是……纸?竟然如此洁白?!”
东汉时期,虽然蔡伦在太后邓绥的支持下改进了纸张,但那时的纸张还不适合用来书写,因此日常记录依然以竹简为主。
之前在天幕上,虽然这孩子也随身携带着小册子学字,大家也都看见过,可那时的书页又黄又暗,谁能想到竟然可以有纸张洁白似雪?
“此处看起来像是学堂,但如何有毛笔、砚台,却没有置备写字用的竹简?”
【他慢慢自书桌之间走过,粗糙的小手新奇的只敢轻轻擦过桌子边缘,唯恐手上的脏污会弄脏光洁的桌面。
他回头望向空空如也的教室前方——那儿本该是有老师授课讲经之处。
尽管这里没有任何人在,他却小心翼翼的坐在一张书桌前,眼巴巴的望着老师本该存在的地方。
隐隐的,空气中真的传来了老师的声音:“今天,我们教授《千字文》……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南北朝之前的官员们,纷纷在自己抄录的文章前加上了名字——原来天幕朗诵的这篇文章,叫做《千字文》!
这分明是孩童开蒙之物,其实并不符合国子监这国家最高学府的定位,但若这是一场梦,对梦的主人来说,却又合适不过了。
因为他正是一位渴望开蒙的孩童。
【忽然,他做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动作——他低头看着桌面,轻轻的捻起一处空气,像是翻开了一本隐形的书册。
他抬起头,首视着前方,嘴唇微微翕动,无声地跟随着读书声,一起念诵,好像自己也是学生中的一员。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他呆呆的望着镜头,那张年幼却己经布满风霜的脸上,眼神中含着眼泪。】
从秦至清,大家都能理解他的泪水,不少人甚至共情到自己也掩面而泣。
只是他们理解的点,或许和现代人不一样。
现代人将九年义务教育视为理所当然,认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就应该坐在祥和安宁的学校里,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必担心,才会对他在理应在学校里学习的年纪,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战斗搏杀,感到心痛。
尤其是想到现在的和平,是这么大的孩子用鲜血换来的,不由得更觉酸楚。
可古代人从不觉得孩童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想上学,从一开始就不容易。
古代虽然没有“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但整个社会都在身体力行的贯彻这句话。
但知道又如何呢?
那些所谓的“寒门学子”,也只不过是和世家大族相比才显得窘迫,可寒门好歹也有个门第,普通老百姓连个门都没有。
想供出一个读书人,砸锅卖铁都不一定能有结果,期望以此翻身腾飞,简首痴人做梦。
更何况接受完基础教育后,想再进一步,就得再拜老师,让老师提携。
可朝堂上的官位就那么多,那些世家大族之间彼此都不够瓜分,凭什么收一个毫无身份背景的徒弟,来分一杯羹?
到了东汉时期,学术垄断越发严重,因此拜师的门槛不断上升——要视师如父不说,甚至出现了拜入师门受到老师举荐后,要视师如君的情况。
门生故吏们形成了巨大的政治集团,三国时期袁氏才能一开始拥有赫赫声威。
等到出现科举制度,说是出现了阶级流动的通道,可在唐朝,科举不糊名,想高中必须得求达官贵人的赏识,想要功名的考生扎堆拜访权贵,递交自己的诗文,称为行卷。
才华横溢如李白、王维这样名垂青史的大诗人,也得靠人引荐结识玉真公主。
杜甫就因为一首没能得到赏识,导致屡试不第。
而这三位,李白出身豪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家里极其有钱,王维和杜甫也是出生大族,祖上曾经阔过,不是一般家庭。
他们况且仕途艰辛,何况天幕上这个平民出身的男孩?
他最好的一条路,就是在行伍中以军功换取官爵——拿命来拼。
所以古人共情的点在于——他们都渴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