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府上
朱高炽很是无奈,“迁都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朱瞻基明白他爹的意思,那些人的影响的确是很大了。
南方的文官们,心中也郁闷,因为他们被说的跟洪水猛兽一样,天底下,世人该如何看待他们?
{迁都不利的方面也有:
迁到北方,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放弃对南方豪强的控制,所以京师沦陷,重新到江南建立朝廷也办不到,因为当地的乡绅地主、官吏对朝廷没什么认同,也不会大力支持。
其次,定都北方,国力强盛时期还好,但如果国力不足,就可能面临来自游牧的压力。
可要说到底哪个才是最优解?
其实国家太大,不管定都在哪里,都没办法兼顾,只能做到取舍。}
这利弊都说清了,各时空的人们,此刻也在纠结到底迁不迁才好,或许就像最后一句话说的,这事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朱元璋准备找个时间和儿子商量商量迁都的事情,是要迁还是不迁、或是迁到哪里?这些都需要反复琢磨,毕竟关系到王朝的未来。
己经隐退的洪武功臣们,看热闹的看热闹,反正跟他们没关系,这是朱家该操心的事情。
永乐年间
朱棣还是决定继续迁都的决定,北平必须要守着,华北这一带太关键了。
现代时空
刘晓得希也很感慨的说:“这宋明两朝啊,江南地区的文官集团的确不可小觑。”
此话一出,宋明两朝的大臣们脑袋都有些宕机,当然最急的还是来自江南的官员,怎么能这样说,万一天子多想怎么办?
他们的担心的确不是多余的,哪怕没有刘晓希说的这番话,明朝皇帝们对江南文官的情况都清楚,只是有时候要受制于人。
宋朝皇帝们此前也在心里警惕文官了,当然像赵匡胤这些权力集中的皇帝,倒是能通过重用武官,让朝堂保持平衡,制衡文官权力过于庞大。
但实力不太够的皇帝,也只能心里慢慢想办法,徐徐图之。
感慨了一句,刘晓希就点开了下一篇内容。
{真实的唐太宗,到底长什么样啊?}
从上个话题出来,各朝人士也没想到后世人关注起唐太宗的长相了,他们之前都是有看到和系统沟通的唐太宗,对他长什么样也清楚,后世人不知道也正常。
李世民瞅了眼光幕,他心情还很低落。
“后世人这么好奇朕长什么样,那朕就多留一些画像传下去吧,用西洋画的画法,应该更还原。”
没错,现在古代很多画家都在研究西洋画的画法,通过小光幕上的资料,很多人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阎立本都尝试着给自己、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都画了肖像画。
甚至还有不少人专门请画师来帮自己或是家人画,因为画人物,属实是很逼真。
{关于唐太宗的长相,《步辇图》上就有他的画像,应该比较真实了,因为阎立本是照着真人画的。
在贞观十西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来长安,步辇图就是吐蕃使臣朝见李世民的场景。
这幅画中,唐太宗目光深邃,看着比较壮硕、英武,两撇小胡子还往上翘,看起来即精神,又有意思(图片)(图片)}
看着画像上的唐太宗,各朝人士都忍不住笑了,尤其是还重点关注了下他的小胡子。
“哎呀,这画像上的,唐太宗和之前看过的还有些区别啊,可能是因为如今的唐太宗还比较年轻?”
“主要是这胡子的确是很精神啊。”
......
刘彻瞅了几眼画像,他得让人多给他画几张,当然要是有后世的相机就好了,首接就是复制的真人版。
贞观年间
阎立本恍然了下,哦,这是他画的啊。
皇宫内
李世民不由自主的摸了摸自己的胡须,想到后世人都是不留胡须的,难道是因此觉得好玩儿?
此刻的李二己经逐渐忘记儿子的事情了,而是沉浸在自己的画像里。
房玄龄、李靖他们也看了几眼画像,倒是和如今的陛下有些区别的。
评论区,还有不少人在讨论。
【哎呀,这波浪线的胡须好可爱啊】
李世民:??可爱?
各朝人士倒是笑得很乐呵,古代的祖宗们有留胡须的习惯,只是没想到后世人对此感觉还很有兴趣?
一些人甚至想学后世人把胡须剃了试试。
【这是晚年发福版,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