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晃悠,当然嘴上也不留情,给雍齿骂了一顿。
吕雉看得有些好笑,夫妻这么多年,她自认为还算是了解这人的性子,本来心里就想免除了丰邑的徭役,偏偏拉不下面子,需要台阶下,她现在就来给这个台阶吧。
“陛下,你看现在光幕既然都提到了,要不你就首接给丰邑把徭役免了吧,全天下都看着呢。”
刘邦撇撇嘴,“还真是,如今光幕都这样说了,要是朕还不做,老头子还不把我骂一顿?唉,免了免了,派人去说一声吧。”
......
{再来说朱元璋。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他也是决定回馈家乡,给凤阳和邻县人免十年税。
后来老朱知道刘邦给老家人永久免税后,他效仿刘邦,永久免除徭役和赋税。
对于当初欺辱他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没有怀恨在心,而是慷慨给了他三十亩良田,还免除了他家族以后的赋税,和大家的待遇一样。}
各朝百姓看得连连点头,这样看,这明太祖的度量还挺大,对仇人都没有记恨,而且对老家的乡亲们也不错,一时间,百姓们嘴里也在夸。
朱元璋忙完手里的事情,看着光幕也很感慨,他自然也想念着家乡,这是人之常情了,他父母的在天之灵,肯定也很高兴看到他衣锦还乡、帮扶老家。
朱标看着他爹的样子,就知道这是陷入回忆里了。
{此外,朱元璋还曾想把都城迁到凤阳,但这里不具备当都城的实力,在刘伯温等人的劝说下,无奈只能放弃。
不过朱元璋依旧把凤阳定为中都,从全国各地移民二十多万到凤阳。
被迫移民的百姓们肯定不愿意啊,都说故土难离,又不是天灾人祸,凤阳也不是什么大都市,大家自然不想去,但不去就要坐牢,只能被迫接受。
此外老朱还迁来了大量富商来,但富商们也不傻,凭什么来这里发展,即便来也只带了少量钱财,返乡的还化妆成乞丐,因为正常离开要被治罪。
所以老朱的迁移帮扶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效}
前面朝代的百姓们一噎,当然要是他们是凤阳当地人,肯定高兴,但若是作为被迫移民的,那肯定是高兴不起来。
“凭什么啊,这想发展家乡是好事,但强行把别人迁来,这也太过分了。”
“哪有这样干的道理,而且来了还没有好的土地种,这百姓还不骂死这明太祖啊。”
......
嬴政同样不能理解,虽然他明白朱元璋想发展家乡的心情,但总要结合实际才是,不然这一圈折腾,最后还毫无效果,就白费功夫。
刘邦嘴里也在八卦,“这一顿操作还挺麻烦的,重点是还要被骂,还不如只给家乡父老免税,他们就能好好发展了,没必要做的太过。”
杨坚手指指着地图上凤阳的位置,没什么优势可言,哪是这么简单能发展的,即便一时半会儿真的发展起来了,但长久看来也不行。
李世民还挺好奇朱元璋此刻的心情,也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赵匡胤就很庆幸,幸好自己没有太折腾。
明朝的皇帝们多是无话可说,毕竟是太祖的老家,他老人家做事,他们这些后辈也不好评。
明 洪武时期
朱元璋嘴唇都抿成一条首线了,心里还很是郁结,既尴尬又懊恼,还不知道天下人怎么笑话?
“标儿,咱真的做错了?”
朱标还是出言安慰老父亲,“爹,你是一番好心,但凤阳的条件的确欠缺,先天条件不足,这也是没办法的。”
......
{同样,朱元璋还在南京和凤阳沿途重新修路,凤阳也建了大量宫殿,还有皇陵等建筑,水利工程也在完善。
此外,开国功臣们的府邸也多建在这里。
皇恩浩荡,凤阳很快也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只是时间久了,也暴露出了问题。
凤阳当地,上等的土地属于明初的新贵,中等土地属于凤阳当地人,而移民过来的人只有劣等土地,这下社会矛盾不可避免的激化。
而没有优质的土地种植,移民为了生存就会上山开荒,森林被毁,导致水土流失,致使凤阳湖泊淤堵,淮河泛滥,百姓苦不堪言,被迫外出谋生。
等到李自成和清兵打到了凤阳也挺懵,哪知道是这么个穷地方。
根据清朝时期改编的凤阳花鼓,歌谣里唱到‘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总之啊,朱元璋的一片好心最后变成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