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反而对这种猜测很赞同,“也不算瞎猜吧,这不说得头头是道嘛。”
小伙子忍不住出声打断道:“赵婶儿,这样说不通啊,陶渊明写这可能都没想到还能这样解释。”
老者杵了杵拐杖,颇有些无语,“你们就别争了,这不得只有陶渊明才知道啊。”
……
至于陶渊明,嗯,陶先生看得还挺欢乐,时不时来两句点评,没想到一篇文章能给这些娃研究出这么多内容,都快乐死他了。
“这桃花啊,既可以驱邪,同样也有美好的寓意啊。”
民国
先辈们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这样联想,但想想他们觉得挺有趣,这奇思妙想也不错,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总比不动脑子强。
这一楼也有不少人发表意见。
【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参照魏晋时期的坞堡生活,面对战乱,地方上的大族会带着族人或部曲据险自守,修建城寨,平时大家种地,战时就能变身民兵自卫】
这话得到了不少魏晋、乃至隋唐人士的认同,别说是魏晋时期的坞堡,即便是到了唐朝都还存在,这大概就是乱世中的一种生存之道。
至于不少人也陷入了纠结,所以到底是正常的美好世外桃源,还是所谓的阴间啊?
【陶渊明的美好幻想、是他心中的净土,就跟现在的滇省人民吃菌子一样,等你吃完菌子,你都能想象出各种闻所未闻的场面】
祖辈们:??这是为何?
各朝人士一时间不能理解,滇省人吃菌子又是什么梗。
陶渊明也不是很懂,难道吃完了能得到很多灵感?
还有一些猎奇的人,想着要不要去弄点蘑菇吃吃,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
【民国后,在冀省野三坡一带的人,还不知道清朝呢,这有啥好奇怪的】
清朝皇帝们:??
各朝人士也渐渐冷静了,想到他们时代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山民一般不怎么出来,好像也没有太奇怪。
【在魏晋时期,对神仙鬼怪想象的风气兴盛,我们现在觉得诡异,可能他们心里觉得正常】
这话倒是得到不少人的赞同,各时空己经知道的《搜神记》,那也是魏晋时期的神魔小说。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纠结,因为往鬼故事的方向去想,他们己经转不回来了,哭。
{二号回答:其实挺正常的。
因为魏晋时期是个荒谬的时代,当时的上流社会比较流行磕五石散,明知道有毒还趋之若鹜,觉得这是一种高雅生活方式。
也就是像我们熟知的王羲之、竹林七贤这些文人墨客都有参与,陶渊明肯定也一样。
吃了五石散后,人会感觉很亢奋,有点像是在腾云驾雾一般,就会做出怪异的举动,幻想出没有见过的东西。
但是嗑药自然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所以他们这些人差不多五十来岁就噶了}
祖辈们:...
陶渊明:…这是怀疑他磕完五石散写出来的噢。
原本还有其他时空的老百姓们犹豫要不要尝试一番这种高雅生活的,但现在嘛,算了算了,大家并不想早点噶。
前面的时空都有些看傻子的表情。
孔夫子反正想破头也想不明白,知道有毒还吃?这怪不得后世都觉得荒唐。
刘邦也是一脸的惊掉下巴,不理解还大为震惊,没想到还有比他更加放浪不羁的人,还是一大群,命都可以不要的那种。
而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此时也哑然,不少人肯定是知道五石散有毒的,但是大家喜欢啊,以前没想过在后世人心里的形象问题,以为会认为他们飘飘欲仙,羡慕得不得了。
但现在的表情都如遭雷击,瞧这意思,在后世小崽子心里他们跟傻子无疑了。
陶渊明是不准备磕这玩意儿,打住,他还没活够,现在的日子多好过啊,不仅能看到后世的电视剧,还时不时能尝到后世的美味。
王羲之看着儿女们的眼神,脸上也有些不自在,不吃了,保证不吃了。
嵇康、阮籍这些人也有些纠结犹豫,不过这看光幕的确比磕五石散快乐,似乎还真没什么必要了。
{三号回答:很多人只知道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但却不知道老先生还是一位‘鬼故事’大师。
都知道《搜神记》是干宝写的,但历史上还有一本《搜神后记》的志怪小说集,其作者是陶渊明,这是《搜神记》的续书。
《桃花源记》最初就是收录在《搜神后记》中。
这本书是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