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治理地方最有经验的王仁,立刻就抓住了朱棣话里的重点。
而且,只是略一思索之后,他就对朱棣提出的想法,马上进行了扩展和完善。
按照王仁的意见,只要高产作物在云贵一带种植成功,那么紧接着,朝廷就可以对云贵实施改土归流了。
所谓改土归流中的土就是指土司,而流则是朝廷派遣的流官。
意思就是,将现在的土司首领全部剥夺对当地民众的统治权,然后改为任命朝廷官员去治理原来土司的势力地盘。
而大明朝廷实施的是流官制,也就是说所有的地方官员都会隔几年就轮换一次。
所以,这样的一件事就被称作了改土归流。
一旦改土归流成功,那么盘踞云贵一带,上千年的土司势力就会烟消云散,彻底成为历史。
取而代之的,就会是与其他地方一样的府县制度。
原来的那些土司统治下的民众,就彻底转变成了大明治下的普通百姓。
到那个时候,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吐司叛乱,就会在朱棣手中彻底解决。
朱棣听了王仁的扩展和完善,也觉得十分可行。
于是,就在这么三言两语商量之下,云贵一带的改土归流,就被真正提上了日程……
按照朱棣和王仁商量的结果,朝廷将会通过武力威慑去逼迫吐司,在他们自己的地盘种植高产粮作物。
然后,等到高产粮有了收获之后,民众的食物充足后,土司统治的根基自然就会被动摇。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军队的保障下,逐步开始实施改土归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的用和平的手段来完成这次变革。
至于安南国的问题,王仁给出的意见,是新高产粮作物暂不必全面铺开,而是要有选择的在部分区域种植。
这是让种植了高产作物和没有种植高产作物的地区,进行区别对待。
说到底,王仁的意思就是说要对安南境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差异化对待。
然后人为的制造区域之间的矛盾,让所有的普通民众都将希望寄托于大明朝廷的恩赐之上。
要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相信一点,只有依靠大明的恩赐,他们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一旦这样一个基础被建立之后,那么很短的时间内,大明就能尽收安南民众之心。
王仁的这番建议,连朱棣都忍不住赞叹。
不得不说,在地方政务的见识和水平上,王仁绝对在整个大明中都属于顶尖的。
说完了高产粮食的事,王仁又说到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关于开海。
自从朝廷在泉州和宁波两处开海之后,海上的贸易就一日繁盛过一日。
以至于造成了大明全国的货物,几乎都在朝着这两个港口汇集。
然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作为出口丝绸的大明朝,如今民间的丝绸却供不上货了,特别是北方,许多府县的布庄丝绸都断货了。
至于原因,说起来也十分简单,因为所有的丝绸都被卖到海上去了。
从海上卖出去的丝绸至少有五到十倍的利润,而在大明境内贩卖丝绸,连一倍的利润都达不到。
所以,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几乎所有的丝绸都开始流向了港口,然后出海贩售,这才造成了在大明境内丝绸都成了稀缺品的现状。
出现这种情况的货品不只是丝绸,还包括了瓷器,甚至还有西山特产也是。
瓷器朱棣还能理解,大概原因应该和丝绸没什么两样。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居然连西山特产也出现了在大明境内一物难求,而全都被装上海船卖到海外去的情况。
在朱棣的印象中,西山特产似乎并没有安排出海贸易,全部都是通过民间的商行在大明境内售卖。
看到朱棣有疑惑,王仁便又解释了一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利润差异的问题。
普通的商行在北平西山拿到货以后贩卖到南方,大概能获利一到两倍。
然而,如今这些商行在北平拿到货后,根本就不在市面上销售,而是首接就送到港口。
那里的海商,出价就是至少三倍以上的利润,至于出海卖多少钱就没人知道了。
如此一来,那些在北平拿货的商行肯定宁愿首接把货物运到港口卖给海商。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利润更高,而且资金回笼的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