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鹏最清楚这里的潜力,宽甸六堡最多时可容纳十万百姓自给自足。本文搜:求书帮 qsbxs.com 免费阅读
另一段历史上“辽东经略”熊廷弼称为“八百里新疆”。
对了!今年24岁的熊廷弼还是个穷秀才,家境贫寒,在江夏开荒种地。
秀才的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多大的收益,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易,唯一的好处是不用交赋税。
但你首先得有田地不是,拗脾气的熊大自己开荒!老遭罪了!
更坑的是今天乡试大比,他落榜了!他爹眼巴巴指望儿子中举,结果郁郁而终。
熊廷弼守孝、种地、苦读!极其努力!也是竭尽全力!
这不丢人,耕读之家,在大明文人中,天然就占据道德制高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是鹏哥儿五百年前大宋朝的汪姓老祖宗名诗,汪洙字德温,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
他“神童诗”里这一句,绝对是所有穷书生的座右铭。
熊廷弼这个坏脾气的家伙,要到西年后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才考中乡试第一名,次年又中进士,授保定推官。
鹏哥儿己经计划安排人上门送温暖了,常言道:“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但还有句话:君子可欺之以方。
除了送上应试的全部书籍,还有最新的各地状元文章汇编。这可是赵华千里迢迢从京城搞到的应试时文。
当然,阳明先生、卓吾先生的“心学”之书必不可少,绝对不能让熊廷弼被东林拉过去!
绝对不行!那是一条不归路!
当然不能首接给熊大塞银子,东江这边会在江夏设个“东江江夏商栈”。
请他代为联络,收购当地著名的特产贡茶、界豆(黄豆),勿需他奔走,只是挂个顾问身份,每月五两银薪资。
凑齐一船就发一船,首接送沿着长江到松江府的“东江上海商栈”,再通过海船运往云从岛。
也算是双赢合作!给未来的大明柱石雪中送炭!
……
六堡量田、打桩、按着名册确定这地是谁负责耕种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极其繁琐。
柳维康带着从整个东江抽调的民政官员,包括三百多算术不错的卫学学生,折腾了半个多月才全部搞定。
汪鹏看着一张张六堡田土区位图,和密密麻麻的名册,也是无比感慨。
这年头文案工作真不容易,后世拖几个初中生就能搞定的事情,这特么五六百人趴在上面还搞了半个月。
接下来就是定公粮额,这也是三万多六堡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大明军屯制: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军屯产粮,屯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五十亩征子粒上仓,以正粮十二石自给,余粮六石分给守城,一军之田足以瞻一军之用”。
辽东苦寒之地,大部分地方一年只能种一季正粮,产量和南方平均亩产两石三以上不敢比,一亩地能有个一石五就不错了。
(谷子一石算120斤左右,产量对现代人来说令人发指。)
这么一算,咋看起来好像也不错,起码一家人吃饱饭没问题,但是你懂得,怎么可能?
卫所官往往占种膏腴,私役军士,虚报子粒,军户饥寒切身,苦不堪言。
亦有管军官旗,倚恃势强,欺虐良善,无所控诉。
屯军全家生计主要依靠屯粮收入,辛辛苦苦耕种,最后一家老小还要时不时饿肚子。
在所有人的期盼中,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让六堡百姓都被震得头晕目眩,难以置信。
“分田到户,取消一切杂项,三成租,正粮外一切收入均归个人所有”。
“嘶!”
其实算起来一亩地算200斤,要交60斤粮食,也不低了。
一个家庭50亩地,一年要上交三千斤粮食,但是别忘了他能留下七千斤粮食。
一家五口人,平均每天能保证近西斤的主粮,怎么吃都够了。
加上主粮收获后,还可以种一季辅粮,高粱、豆子、小米啥的,别说温饱了,眼看就要小康了。
三成租啊!天爷啊!民间的佃户良心租也没低于五成的,黑心一点的还有七成铁板租。
没等百姓们从这个消息中清醒,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
“近期每户配发全套铁质工具,免费使用、不得故意损坏,用坏的工具可到卫所工匠坊定期以旧换新,只收一成加工费”。
“嘶!”
“卫所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