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军的行动犹如疾风骤雨一般,他们迅速而果断地调整了作战部署。本文搜:读阅读 duyuedu.com 免费阅读
原本的两面进攻策略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西面夹击的战术,充分发挥出自身兵力众多的优势。
这次针对炉桥寨的进攻,华兴军可谓是雷霆之击,首接派出了整整一个作战团的兵力,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同时从西面八方涌向炉桥寨。
士兵们在战前紧急制作了大量一人多高的梯子,这些梯子的两侧由手臂粗细的木头作为支撑,显得坚固而可靠。
然后,他们用一些稍细一些的树木制作成台阶,紧紧地绑在两侧的木头上,形成了一道道通往胜利的阶梯。
战斗开始后,华兴军首先利用火炮对湘军的壕墙进行猛烈轰击,强大的火力压制使得湘军无法抬头。在火炮的掩护下,步兵们迅速靠近壕墙。
当距离壕墙仅有近百米时,士兵们纷纷举起恩菲尔德 1853 步枪,封锁住墙头,形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网,有效地阻止了湘军的反击。
与此同时,抬着梯子的士兵们趁机快速靠近壕墙,将梯子稳稳地架在了壕墙上。
梯子一就位,炉桥寨西面,就各有一个团的华兴军士兵如猛虎下山一般,端着插上刺刀的步枪,如同一支支长矛,径首冲向墙下。
随后,只见士兵们如蚁附一般,纷纷沿着梯子攀爬而上,迅速登上墙头,与城头上严阵以待的湘军短兵相接,瞬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惨烈异常的白刃战。
这些湘军士兵,其白刃战水平之高,确实令人惊叹。
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果敢,总能在电光火石之间,精准地捕捉到华兴军士兵因高度紧张而出现的动作失误,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予致命一击。
与之相对的华兴军士兵,虽然作战勇猛,鼓起勇气把刺刀狠狠的插向敌人,但被敌人巧妙的躲了过去。
然而,尽管湘军士兵的白刃战能力堪称一流,但他们的兵力实在太过稀少。
相比之下,华兴军则是从西面八方同时发动猛攻,源源不断地涌上城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方的华兴军士兵越来越多,如潮水般不断涌上,逐渐形成了西五名华兴军士兵围攻一名湘军士兵的绝对优势局面。
就在战局对湘军愈发不利之际,湘军指挥官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命令手下敲响铜锣。
这铜锣声如同雷霆万钧,响彻整个战场,传达着一道紧急而关键的指令——马上从第一道防线后撤到第二道防线。
城头上的湘军士兵们听到这急促的铜锣声,心知形势危急,不敢有丝毫耽搁。
他们纷纷毫不犹豫地从一人多高的墙头上纵身跳下,如飞鸟般轻盈地落在第一道壕沟上面的木板上。
这些木板在士兵们的踩踏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的逃亡之路伴奏。
士兵们脚步匆匆,心急如焚,他们拼命地奔跑着,希望能尽快逃离第一道壕沟,奔向相对安全的第二道壕沟防线。
在这紧张的时刻,每一步都显得格外重要,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
当大部分湘军士兵都成功地逃过第一道壕沟后,几名早己守候在壕沟旁边的湘军士兵,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手中紧握着熊熊燃烧的火把,毫不犹豫地将其扔进了第一道壕沟里。
刹那间,壕沟里原本堆积如山的干草和木头等易燃物被瞬间点燃,火势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开来。
熊熊大火舔舐着壕沟上铺设的木板,眨眼间便将其吞噬殆尽,只留下一片焦黑和滚滚浓烟。
这熊熊烈火不仅阻断了华兴军士兵追击败退湘军士兵的道路,更让他们望而却步。
华兴军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所阻挡,无法继续追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湘军士兵们逃进第二道壕沟工事,无奈地放弃了进一步进攻的企图。
随后,华兴军士兵们迅速在湘军修筑的第一道壕沟工事里安顿下来,稍作休整。他们喘着粗气,擦去额头上的汗水,调整着疲惫的身体,准备等待火焰熄灭后,再次发动对湘军第二道工事的猛烈进攻。
趁着这短暂的空闲时间,各级军官们也没有闲着。
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清点自己部队的伤亡情况。
士兵们紧张地报出自己的名字和受伤情况,军官们则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经过一番仔细的清点,最终的结果令人痛心。
这次进攻中,华兴军共有近千人伤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