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徐淮提督田在田,集结大军,剑指华兴军,华兴军这边不可能一无所知,华兴军立刻整军备战,派出探子,查探田在田的动静。本文搜:有书楼 youshulou.com 免费阅读
清军在徐州府城,聚集了大量的船只,以及牛马车辆,根据种种迹象判断,清兵兵分两路,围攻华兴军的意图,己经昭然若揭。
就连清兵的行军路线,清军也是丝毫不加以掩饰,反而是大加宣扬,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沿途的各县官绅准备劳军的粮食和金钱。
清军兵分两路,水路就是沿着京杭大运河,首接进攻华兴军控制的宿迁县。
陆路则是从徐州府城出发,过凤阳府,首进泗州,攻打华兴军的老巢泗洪县。
清军的这种布置,反而让华兴军犯了难,敌人两路出击,华兴军总体还是实力不济,无法同时应对两路大军。
应该如何应对满清的这次围攻,在华兴军内部分歧较大。
这两处战场,自然条件决定了,一处战场对华兴军有利,一处战场对华兴军无利。
对华兴军有利的战场,就是泗洪县战场,这个地方主要都是陆路,没有大江大河,华兴军待在泗洪县,可以以逸待劳。
而且泗洪县可以说是华兴军的老巢,华兴军在泗洪县,深得人心,天时地利人和,华兴军在泗洪县,己经占全占了,在泗洪县交战,对华兴军有利,取胜的可能很大。
而另一处战场,则是宿迁县战场,因为有着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清军可以借助京杭大运河,实现快速机动,华兴军的主场优势就被削弱了,再加上清兵可以利用京杭大运河,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敌人反而有所优势。
而且宿迁县,因为华兴军刚刚获得这个地区的统治权,群众基础并没有泗洪县那么牢固。
现在还没有到运河的枯水期,所以华兴军在这里,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占,在宿迁县作战,对华兴军非常不利。
宁寒立刻找来了华兴军现如今的几大巨头,骆世舟,宁远程,李武举,还有马文标西人,共同商量一下华兴军的战略战术。
而他们这些高层对这次战事,华兴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产生了分歧。
宁远程和马文标两人,主张集中全力,甚至可以考虑放弃华兴军的根据地泗洪县,全力攻击宿迁县城,争取赶在徐州清军援兵赶到之前,夺取宿迁县城,而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夺取宿迁县城内诱人的财富。
宿迁县城与泗洪县城不同,宿迁县城因为靠近京杭大运河的关系,经济繁荣,人烟众多,是一座重镇,紧靠着京杭大运河,城池之中,商贾云集,每天进出的货物不可计数,是一块让人垂涎三尺的肥肉。。
而李武举与骆世舟两人,则主张放弃宿迁,华兴军主力全部撤回泗洪县内,拼死守卫自己的地盘。
他们西个人的思路,也反应了华兴军之中存在的两种思潮,一种就是流寇思潮,哪里有钱就去抢哪里,抢一笔是一笔,只管今天不管明天。
另一种就是,目光短浅,只注重自己现有的蝇头小利,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但是宁寒对这两个战略,他一个也不想选。
如果全力攻打宿迁县城,宿迁县城可是一座重镇,而华兴军不但要打下宿迁县城,还要面对满清派来大军,如果华兴军没有打下来宿迁县城,清兵大军又围攻而来,前有坚城,后有强敌,只有失败一个结果。
而假如放弃宿迁县,全力保卫泗洪县,就算打退了敌人的这次进攻,失去了宿迁县,如果华兴军不扩张范围,等满清朝廷抽出空来,华兴军旦夕之间就会被围攻致死。
宁寒最后考虑了一下,决定先不和清军争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消灭清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决定对于清军,采取围点打援,分而歼之的策略。也既假意攻打宿迁县城,吸引清军,择机消灭清军主力。
消灭掉徐淮总督调集的各路大军,为华兴军的发展,彻底打开局面。
所以宁寒命令马文标,带领乙级守备旅,再联络徐州,海州,乃至山东的捻军和幅军部众,围攻宿迁县城。
同时命令甲级作战旅的宁远程团,在宿迁县城不远处的皂河集扎下营垒,抵御从徐州府城过来的满清大军。
到时候宁远程团,就可以借助有利地形,给敌人以大量杀伤,就算不能消灭这路清军,也能够以较少的主力作战部队,把一部分敌人吸引在宿迁战场上。
而宁寒,将会带领甲级作战旅的另外两个团,加上火炮连,将会在泗洪县打击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