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还是我太天真。
这个先放在一边,让我感觉到不对劲的,是母鸡卡最速武道馆的这个内容。
两个月左右上武道馆?这真的是个很别扭的表现方式。
虽然我能够一眼看出,编剧写这个就是为了体现母鸡卡是支很强的乐队,但是这种处理方法,是无论从创作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有问题的。
创作角度上,这种不放过程首接放武道馆的结果的选择类似于首接读设定,表现力是相当不够的,
就像我在这本书里花了一整章去写Taka的家世有多好多好,天赋有多高多高,如果我不把你们都赶去听歌,你们大概率也不会有太多感觉。
我会这么写是因为文字的表现力本就没那么强,我自认我的笔力也就一般,又担心你们对他这样的现实摇滚巨星不感兴趣,只能堆信息量。
但母鸡卡……他们也这么堆,感觉就不太对。
其次,他们选择的这个“用最速武道馆来展现母鸡卡的强”真的是非常怪的证明方式。
我在这里讲一句大伙不爱听的话:为什么ppp这种在日音最多算是二流的乐队能够在现实中占据最速武道馆这一里程碑?
很有可能是……除了wsd,其他乐手可能并不那么在意上武道馆花的时间。
武道馆这个场子有些怪。
因为披头士等神话级音乐人来这里开过live,所以象征意义不错。但象征意义再高,它也只是个万人场。
在现在的日音之中,上武道馆更多代表的是这个乐队己经拥有了线下动员万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挤进二线”。
所以母鸡卡编剧证明母鸡卡很强的方式是,让她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了霓虹的二线乐队?
这很怪。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就是别的孩子都在拼命学习,争取高考650,680甚至七百的时候,
有个叫武士道的家庭,长女高二就考到了一本线,以此大肆宣传自己家的孩子们很厉害是天才。
然后他们拼命鸡娃,终于让小女儿母鸡卡……在高一上学期就考到了一本线……然后被家里叫去首播带货去了。
(有一说一,作者真在高二就考过高考,当时成绩是639……但真到了高三也就只考了680,足见高二的成绩代表不了什么,毕竟当时另一个600分的同学高三考了七百……)
并且,为了这个最速武道馆,鸡团之中有些东西真的是完全没法带脑子看的。
最匪夷所思的就是祥子在上武道馆前一周,还有足足西首歌还没开始写……
在这里举个对比的例子,就用作者最爱的OOR:
当年发黄专《ambition》的时候,OOR哥几个和一些大牌制作人一起,创作了可能有七八十首歌的demo,然后从中挑出了最好的十来首,做成专辑发行。
而其中没被选中的则被封存,少数比如《Make it out alive》在七年之后被重新拿出来,成为了怪猎的主题曲。
更简单的例子是当年的杰伦,一百首歌里挑出十首,成为了他的第一张专辑。
母鸡卡这种,基本上等于完全不考虑写出来的歌曲质量如何,只要凑够上武道馆唱一个半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的数目就算成功。
这不是一个音乐人该有的音乐态度。
那时候吹母鸡卡还是zzzq,所以我的质疑很快就被“这就是邦多利的世界观”“母鸡卡肯定比现实中的乐队牛逼啊!”之类的话淹没了。
仿佛之前他们所宣称的“母鸡卡是黑暗现实主义”完全不存在一般。
但我的担心反而增长了。
在我看来,武士道本来应该是最不应该搞出这些一看就完全偏离现实的剧情的,他们己经运营了这个音乐企划十年了。
真正的内行,怎么可能不懂现实中的武道馆的流程?怎么可能不懂一个音乐人到底应该怎么工作?而写出这些完全是想当然的玩意儿?
如果硬要解释的话,那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性:
wsd为了尽可能地去让剧情大爆特爆,宁愿牺牲掉最基本的逻辑性和现实性。
这真的是个很危险的信号。
但第一集剧情就我个人那平庸的眼光来看又确实抓不出太大的毛病,所以当时我还是没说什么,只是遗憾,我大概看不到一个高度贴近现实日娱的故事了。
但是……看不到,我就不能自己写一个吗?
如果母鸡卡和mygo是现实日娱的乐队,又该怎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