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休息,我想来拿张手表票去买块表。”
董燕琴打量了李建国一番,上下看了许久。
“建国,你这小子还真是藏了不少本事啊,上班才几天就想买手表了?”
李建国略作思索后,觉得应该说出易中海给他五百块钱作为结婚资助的事情。
这件事传开之后,也不会引起什么非议。
甥舅之间的经济支持再正常不过,哪怕是放在将来,这也属于常见的人情往来,对自己的名声不会有丝毫负面影响。
而且,万一以后自己的开销超出收入,同事们也不会对此产生怀疑。
“琴姐,我哪里买得起手表啊。
只是过两天我要去相亲了,我舅舅就给了我五百块钱,说是用来办婚事的。”
董燕琴一听易中海居然给了李建国五百块,立刻震惊得张大了嘴。
这个年代,五百块钱足够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置信——要知道那时候的婚礼花销非常少,有些家庭甚至只要二十块钱就能把姑娘娶进门。
即便到了如今稍显时尚一点的家庭,可能也就是置办一套家具、几件洗漱用品再加三十六条“腿”
就够了,根本没有所谓的“三转一响”
这种奢侈的要求。
要到七十年代,“三转一响”
才成为相亲市场上流行的说法。
所以当她听到李建国的五百块时,内心的惊讶程度可想而知。
缓过神来后,董燕琴更多的是羡慕。
之前她还以为李建国只是从农村出来的一个普通小伙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还得靠自己攒钱娶媳妇呢。
结果现在发现人家有一个出手阔绰、无儿无女、每月工资近百块的八级钳工舅舅,还答应将存款和房产都留给他。
加上本身的身份背景:下个月就可以转正拿37.5块月薪的干部,这样的条件已经属于当时社会中的顶级资源了。
想到这儿,董燕琴立马想起之前李建国请她帮忙介绍相亲对象的事儿。
这一次,她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此事,迅速盘算起周围有没有合适未嫁的女孩子。
见董燕琴半天没说话,李建国忍不住又追问了一句:
“琴姐,不是说好要给我找对象吗?怎么没消息了?”
董燕琴回过神来,忙说道:
“哎呀,建国,你琴姐一直在帮你留意呢!有合适的马上告诉你。”
李建国微微皱眉:“琴姐,我的要求你还记得吧?”
董燕琴装模作样地点头:“那你再具体说说你的条件呗,我尽量按你说的标准来找,争取一次到位。”
实际上李建国知道前几天送的礼物显然没有打动对方,董燕琴完全没把这事放心上。
但他也不点破,继续装作信任的样子补充道:
“琴姐,我说得很简单——女方最好没什么特别限制。
可以不工作,户口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没关系,但至少需要读过书,初中毕业是最低标准,如果是高中或中专就更好了。
身高要是能在165厘米以上那就完美了,皮肤得白皙,长相漂亮,性格温柔当然更理想。
目前来说就这么些需求了,麻烦您多帮我关注一下。”
说完他又笑了笑补充一句:
“当然啦,如果长得特别好看的话,其他条件都可以不要求!”
听了这一番话后,董燕琴这才总算彻底明白李建国的心意:归根结底就是想找一个漂亮的人,如果有文化则更加分,至于户口和职业倒不重要。
以李建国现在的条件而言,这个要求确实不算高。
这个时代好看的姑娘不少,但要是少了城市户口和正式工作,那确实很难找到优秀的配偶。
最后,董燕琴拍着胸脯打包票道:
“行啦行啦,听懂了!你琴姐就给你找个漂亮的就行呗,放心交给我好了!”
李建国微微一笑,与董燕琴寒暄了几句。
他知道董燕琴不太靠谱,打算先等等她再做什么介绍。
说完这些,他便告别而去,直奔科长办公室。
走到陈有福的办公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
里面传来一声“请进”
,李建国才推门走了进去。
还没等李建国开口,陈有福就抢先说道:“我有个战友,现在在粮食局当科长。
他家女儿挺不错的,很适合你。
你是不是有兴趣见一面?”
李建国听了这话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