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视角,勾勒出这位传奇人物的立体形象,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探寻他一生的辉煌与沧桑。
在前秦那个动荡与机遇并存的时代,王猛迅速崭露头角,成为苻坚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
苻坚对他的赏识与赞誉溢于言表,常将其比作春秋名相管仲、子产,深情赞叹道:“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又言“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在苻坚的心中,王猛就是那个能助他开疆拓土、治国安邦的关键人物,是前秦迈向昌盛的领航者。
吕婆楼曾感慨“其人谋略不世出”,短短数字,却如洪钟大吕,震响后世,直白地道出王猛谋略之超凡,在当时可谓无人能及。
苻融同样对他钦佩有加,称“王景略一时奇士”,这一评价在朝堂间不胫而走,为王猛在前秦统治集团核心赢得了极高的威望,也让人们看到他在前秦崛起之路上所发挥的关键力量。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南北朝,王猛的声名依然不减。
崔浩评价说:“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刘裕之平逆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此番言论,将王猛与管仲紧密相连,再次强调他在苻坚霸业征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治国方略之精妙、辅政手段之高明,可见一斑。
崔鸿则着眼于王猛的用人之术,评价“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猛之谓矣”。他把王猛比作一位技艺高超的驯兽师,能够驾驭各方人才,将他们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包容他们的短处,如同驾驭猛兽悍马一般,成就非凡功绩,为前秦汇聚起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
大唐盛世,文治武功皆达顶峰,史学家们对王猛的评价更为深入细腻。
房玄龄赞曰:“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从外在风姿到内在涵养,从学识储备到性格特质,全方位地展现了王猛的卓越风采。他仪表堂堂、气宇轩昂,饱读兵书、深谙韬略,行事严谨庄重、坚毅果敢,心怀家国、高瞻远瞩,不为琐事牵绊,一心专注于军国大政,尽显一代名相的风范。
朱敬则更是洋洋洒洒,称誉“如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静国,谋以动邻。提鼓出师,三军贾勇;置兵境上,千里无尘。内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在这段评价中,朱敬则一口气列举了诸多历史上的贤能辅臣,将王猛与他们相提并论,盛赞其兼具文韬武略。他既能以威严平定国内动荡,又能以谋略震慑邻国,出征时士气高昂,戍边时边境安宁,是与诸葛亮并肩的不世之才,为前秦的稳固与拓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王猛的评价较为复杂。
一方面,他指出“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难信,独为不念燕尚未灭,垂以材高功盛,无罪见疑,穷困归秦,未有异心,遽以猜忌杀人,是助燕为无道而塞来者之门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未为过矣。猛何汲汲于杀垂,乃为市井鬻卖之行,有如嫉其只宠而谗之者,岂雅德君子所宜为哉”,直言王猛在对待慕容垂一事上略显狭隘,有失君子之风。
但另一方面,司马光总体上仍肯定王猛的才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王猛在维护前秦稳定的过程中面临诸多艰难抉择,其苦心与不易值得后人深思。
陈元靓评价“子产夷吾,德均材并。邺部异方,民安寇静。妙振兵铃,允厘庶政。秦得贤臣,发挥符命”,再次强调王猛兼具子产、管仲般的品德与才华,在前秦的土地上,他让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平静无波,将前秦国运推向巅峰,是顺应天命降临秦国的贤能之士。
明朝张大龄见解独到,他认为“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坚举国听之,间者必死,虽名君臣,实肝胆肺腑,故景略得以尽其材。而坚亦勤政爱民,仁恕恭俭。景略死而坚渐骄,伐晋之举,急於混一,说者咸谓鲜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苌等几上之肉,何能为哉!故景略之存亡则苻氏的兴衰也”。
这段评价着重阐述了王猛与苻坚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王猛之才不逊色于管仲、诸葛亮,苻坚对他言听计从,君臣之间犹如肝胆相照,正因如此,王猛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苻坚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