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 第67章 《道德经》和《仁义经》的秘密(一)

第67章 《道德经》和《仁义经》的秘密(一)

老子微微摇头,说道:“你看那山川河流,自有其运行之道,无需刻意为之。

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强行以规矩约束,恐失其本真。”

孔子急切说道:“夫子,若不立规矩,人心难测,道德沦丧,岂不天下大乱?”

老子目光深邃,平静地说:“乱由心生,而非无规所致。

人若能回归内心之宁静,遵循自然之理,乱又从何而来?”

孔子沉思片刻,又道:“夫子,吾倡导有教无类,广育人才,使众人皆明事理,懂礼仪,如此方能推动社会进步。”

老子轻笑道:“进步亦有其代价,过度追求,或使人迷失本心。”

孔子拱手再拜,言辞恳切:“夫子之教诲,吾铭记于心。

但吾坚信,通过不懈努力,以仁德感化众人,终能实现天下大同。”

老子长叹一声:“孔丘啊,你之心志令人钦佩,然道之不同,还需各自领悟。”

这场辩论,持续了数日之久,双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每一个观点都如同璀璨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光芒。

他们的言辞激烈而又充满智慧,每一次的交锋都像是一场思想的风暴,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林婉清问道:“那最终有定论吗?”

林婉清的眼中满是疑惑和好奇,那目光仿佛在探寻着一个未知的谜底。

老者说道:

“围观的众人或颔首沉思,或蹙眉不解,皆被这场思想的盛宴深深吸引,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然而,最终双方也未能分出高下,因为他们所探讨的,乃是这世间最为深奥、最为复杂的道理,岂是一时之间能够定论的?

由于老子和孔子皆是当世的大圣大贤之人,按照天命,他们本不应有此会面。

然而,因为世人的执念,围绕两位圣人的思想争论,引发了无数的流血伤亡,为了减少引起更多的伤亡,两位圣人最终会面,这已然是逆天而行,此举导致之后数千年世间再无圣人诞生。

两位圣人在分别之际,亦感知到由于这次碰见,引发了天道气运的偏移,中华大地此后再无圣人诞生。

为了中华大地的思想发展和气运延续,他们约定各自着写一部经书,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传承后世,以启迪后人,寻求治世之道。

慕容垂问道:“后来如何?”

慕容垂的神情紧张而专注,急切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仿佛那未知的答案关乎着他的命运。

老者回答:

“此后,老子骑牛西行,一路风餐露宿,最终抵达函谷关。

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乃是一位独具慧眼之人,他见老子仙风道骨,气质不凡,便知这是一位有大智大慧的圣人。

于是,尹喜诚恳地恳请老子留下些许教诲,以启迪世人。

老子被尹喜的真诚所打动,便在函谷关停留了数日。

在这几日里,老子静心沉思,将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深刻理解、对自然之道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洞察,一一诉诸笔端,写下了那部传颂千古、影响深远的《道德经》。

这部经书,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思想的领域,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写完《道德经》后,老子继续西行,来到了楼观台。

这楼观台,宛如人间仙境,清幽静谧,山水相依,云雾缭绕,是一处绝佳的修行与传道之所。

老子在此定居下来,开坛讲经,向众人阐释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无为而治的深刻哲理以及修身养性的精妙法门。

他讲经的声音雄浑而深沉,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唤,又似山间清澈的泉水,缓缓流淌进听众的心田,令听者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对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了人们迷茫的心灵之路。

而孔子则带着他的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征程。

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走过了无数的山川河流,踏遍了各个诸侯国的土地。

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孔子与各国的君臣百姓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同时也在不断地实践中,持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思想体系。

孔子亲眼目睹了乱世中百姓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亲身感受到社会秩序的混乱无序,这让他痛心疾首,也更加坚定了他以‘仁’为核心,致力于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的信念。

于是,他将自己对于道德伦理、政治治理、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详尽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