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率领大军镇守,夏侯渊据守定军山的囤粮之所。
黄忠立下军令状,志在必得,在法正的辅佐下先登高观察曹军的破绽。
夏侯渊恼羞成怒,主动出击,黄忠却稳如泰山,沉着应对,待曹军锐气渐消、戒备松弛之时,他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扑夏侯渊,在激烈的刀光剑影之中手起刀落,将夏侯渊斩于马下,还顺带诛杀了赵颙。
夏侯渊一死,曹军顿时乱作一团,张合仓促接掌帅印。
曹操心急如焚地赶来,刘备却命令蜀军凭借险要地势坚守,避开曹军的锋芒。
曹军的粮草频繁遭到蜀军的袭击和劫掠,供应陷入艰难困境,士兵们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曹操无奈长叹,只得下令撤军,刘备就此成功入主汉中,为蜀汉的大业立下了关键且辉煌的一功。
此战蜀汉军队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其关键在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进行军队部署,并充分利用汉中炎热气候的特点,在耗尽曹军的锐气之后,果断地发起突然进攻。
想到此处,慕容垂立即下令让王统和朱肜继续在正面发动进攻。
但是慕容垂特别要求两位将军不可与对方进行硬碰硬的死拼,而是采取边打边退,敌退我进,敌进我退的灵活战术,反复拉扯,其目的在于耗尽杨亮部队的所有锐气。
加之此时正处于秋季最为炎热的“秋老虎”时节,部队行军极为消耗体力。
而慕容垂则率领一支精锐的骑兵埋伏在两侧山地之中浓密的树林之中,命令军队就地休整,养精蓄锐,静静等待最佳的战机。
等到时间来到午后最为炎热的时刻,东晋的杨亮军队早已饥渴难耐、疲惫不堪,战斗力急剧下降。
慕容垂看准时机,果断地一声令下,骑兵如鬼魅般从后方迅猛杀出,瞬间冲入晋军阵中。
杨亮军队顿时陷入一片混乱,首尾难以相互照应和支援。
朱肜趁机加大攻势,杨亮所部虽拼死抵抗,但终因腹背受敌,渐渐难以支撑,最终战败。
王统和朱肜趁势挥军,一举攻克汉中。
汉中的沦陷让东晋朝廷极为震惊,为避免汉中的兵力遭遇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遂紧急命令汉中的所有军队迅速退向成都方向。
由于东晋军队此时已经士气低落,人心惶惶,造成了剑阁天险居然无人防守,毛当和徐成所部顺利地突破了剑阁天险。
前秦两路大军成功合兵一处,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深入梁州腹地。
为了便于读者更加清晰直观地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字,我会在作者有话说的地方附上当时详细准确的地图。
东晋朝廷得知梁州战况危急,心急如焚,不断催促桓豁加快行军速度,火速救援梁州。
桓豁迅速制定战略,兵分两路出击。
一路佯装主力,大张旗鼓地直奔汉川,试图吸引秦军主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轻装简从,绕道梓潼,企图从侧翼突袭秦军,解除梓潼之围。
东晋朝廷的这一策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汉川在今日的湖北孝感,紧邻武汉市;而梓潼则位于今日的绵阳市以北区域,两地相隔遥远,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实在难以想象如何能够做到相互牵制,着实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迷之操作。
慕容垂的反应与常人相同,对于那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东晋在汉川的牵制兵力,没有丝毫的理会和关注,继续坚定不移地集中兵力直取成都。
慕容垂命令前秦梁州刺史杨安继续挥师西进,全力攻打梓潼。
梓潼城内的晋军深知城防的至关重要性,在太守的带领下,日夜不停,不辞辛劳地加固城墙,同时拼死抵抗秦军的猛烈进攻。
此时桓豁的增援部队也已经及时赶到,东晋军队士气大振,形势对于秦军而言变得极为不利。
杨安一方面加强攻城的力度,另一方面紧急派快马向慕容垂求救。
慕容垂接信后,毫不犹豫,亲自前去梓潼观察东晋军队的严密布防。
当看到东晋军队依靠坚固的城墙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迎战准备。
慕容垂经过深思熟虑,准确判断如果采用正面强攻的方式,必然会导致死伤惨重,损失巨大。
唯有将东晋军队从城中引诱出来,方可有一战取胜的机会。
想到此处,慕容垂迅速进行周密部署。
他果断地派出一支轻装部队,佯装成主力前去迎战桓豁的佯攻部队,故意示弱,且战且退,成功吸引了刚刚驰援梓潼的桓豁主力部队进行追击。
而慕容垂自己则亲率主力精锐,马不停蹄地疾驰赶往梓潼。
在梓潼城外,慕容垂与杨安里应外合,内外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