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世俗的污垢?那尊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老人像,仿佛也在这一瞬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得黯淡无光。我愣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愤怒、失望、无奈交织在一起,让我几乎窒息。
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一方面,我深知孩子的学业不能耽误,时间不等人,如果选择妥协,或许能让孩子尽快入学,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内心的道德准则,让我无法接受这种不正当的交易。这违背了我的原则和底线,是对教育公平的公然践踏。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每一个选择都关乎着孩子的未来,也考验着我的良知。如果我选择了妥协,孩子虽然能上学,但我的内心将永远背负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如果我坚持原则,继续寻找其他途径,可孩子的学业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时间一天天过去,我该如何面对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
罗川看出了我的焦虑和无奈,他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起了跑学校找关系的任务。他四处打听消息,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希望能为孩子找到一条出路。他穿梭于各个政府部门、学校办公室之间,低声下气地求人帮忙,却一次次遭遇拒绝。
每一次,他带着疲惫和沮丧回到家,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们两人相对无言,心中充满了挫败感。那些日子,家里的气氛变得格外压抑,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阴霾所笼罩。我们就像两只迷失方向的小鸟,在狂风暴雨中无助地挣扎,却始终找不到温暖的巢穴。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意识到,在这个看似繁华的社会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无奈和黑暗。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在搞研究、不擅长社交、没有在京市结交广泛人际关系的科研人来说,转个学都如此艰难,那么其他平常百姓家庭,岂不是更加举步维艰?
我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沦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果连孩子上学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要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那么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又体现在哪里?
就在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婆婆打来了电话。电话那头,婆婆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算了,不转了,又去一个新环境,孩子也不适应。臻臻在听我说你们出去为他转学、找学校受拒后,也不愿转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孩子那懂事却又带着一丝落寞的眼神。他虽然年纪小,但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无奈和艰辛。他不想让我们再为他奔波劳累,不想看到我们一次次地失望。
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决定。也许,强行把孩子接到京市,让他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开始,对他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孩子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和生活习惯,突然改变环境,可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