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 > 第142章 技术播种

第142章 技术播种

和歌诀,帮助农民记忆关键技术要点。如\"谷雨前后,点插两行走\"、\"秧苗三叶,正当移栽\"等,朗朗上口,易记易用。

随着准备工作的推进,第一批农技推广站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每个推广站占地约五亩,包括办公区、育种区、试验田和培训场所。站内配备了完整的农具和种子样本,可供农户参观学习。

为了让各地农户亲眼见证新农法的效果,苏锦绣特意下令每个推广站必须建立示范田。一半采用传统方式耕种,一半采用新农法,让农户通过直观对比,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

第一批五十个农技推广站在南方率先建成,很快显现出显着成效。江南某村的示范田中,采用新农法的水稻长势明显优于传统方式,吸引了周边村庄数百农户前来参观。指导员们耐心讲解新技术要点,农户们听得如痴如醉,争相报名学习。

\"我家祖祖辈辈种田,从没见过禾苗长得这样好!\"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农激动地说道,\"明年我也要试试这个新法子!\"

看到农户们的热情反应,苏锦绣倍感欣慰。她随即下令加快推广站建设进度,并从农业学院抽调更多人手支援。

为了确保技术输出的质量,苏锦绣还设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每个推广站每季度都要上报农户培训人数、技术推广面积、产量提升比例等数据,由专人负责检查核实。表现优异的推广站将获得额外奖励,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工作。

同时,为解决偏远地区农户难以前往推广站的问题,苏锦绣创新性地组建了流动技术小队。每支小队配备三名指导员和一套完整的教学器材,走村入户,直接将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

\"技术要送到田间地头,让每个农户都能学得会、用得上。\"这是苏锦绣反复强调的要点。

在技术输出过程中,苏锦绣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地方的守旧士绅出于私利,阻挠新农法的推广;有些地区的农户因循守旧,不愿尝试新技术;还有一些地方官员敷衍了事,推广工作流于形式。

面对这些问题,苏锦绣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对于阻挠改革的士绅,她通过皇权施压,必要时甚至直接拿下其官职;对于不愿尝试的农户,她安排指导员以身示范,用实际成果说服;对于敷衍的官员,她派出暗访小组,一经查实立即撤换。

在苏锦绣的强力推动下,农技推广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已建成一百二十个农技推广站,覆盖了三分之一的县域。新农法的推广面积达到三百万亩,直接受益农户超过五十万户。

一天,苏锦绣正在批阅文件,周伯匆匆进来报告:\"娘娘,好消息!西北盐碱地改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试验田的产量竟比普通农田还高出一成!\"

苏锦绣闻言大喜:\"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西北地区一直是我们的难点,如果能攻克盐碱地难题,将为国家增加大量良田!\"

她立即命人准备,决定亲自前往西北考察。临行前,萧承煜特意召见她:\"爱妃此行要多加小心。西北地区环境恶劣,又多盗匪,朕已派御林军五百人随行保护。\"

\"多谢陛下体恤。\"苏锦绣感激地说道,\"臣妾此行,必将不负陛下所望,攻克盐碱地改良这一难题!\"

西北之行历时一个月,苏锦绣亲自考察了十余个盐碱地改良试验点,详细了解技术要点和实施难题。回京后,她立即组织专家总结经验,编撰出《盐碱地改良指南》,并命令西北各推广站优先推广这一技术。

随着技术输出工作的深入推进,农业知识开始在民间广泛普及。以往只有少数农户掌握的种植技巧,如今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识。许多农户不再满足于简单模仿,开始根据自家土地条件对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

\"娘娘,您看这个!\"一天,赵明远兴冲冲地来到凤仪宫,手中捧着一份奇特的农具。

\"这是什么?\"苏锦绣好奇地接过来查看。

\"这是湖州一位农户自己改良的播种器。他根据我们推广的原理,加入了自己的创意,效率比原版还高出三成!\"赵明远兴奋地介绍道。

苏锦绣仔细查看着这件农具,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农户们不仅学会了技术,还开始创新了!这才是技术输出的最高境界啊!\"

她立即下令收集全国各地农户的创新成果,择优推广,并给予创新者适当奖励,鼓励更多人参与技术改良。

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全国三百六十五个农技推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