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执行,明日我便上奏皇上,请求颁布实施。相信有了这套考核制度,我们的农医教育必将更上一层楼。";
众人闻言,神情振奋,纷纷表示一定全力配合,确保考核制度落实到位。
散会后,苏锦绣并未立即离开,而是在王太医的陪同下来到了医学院的实习病房。这是一排干净整洁的平房,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远比寻常医馆的环境要好得多。这里收治着一些疑难杂症患者,供高年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实习。苏锦绣特意安排设立这样的实习病房,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诊疗技巧。
";这位就是我向您提过的奇症患者。";王太医指着一位年约四十的中年男子说道,压低声音解释,";他的症状十分罕见,全身关节疼痛,皮肤上还时不时出现奇怪的红斑,但又找不到明显病因。我们试了多种方子,效果都不明显。";
病床上的男子面色苍白,双眼无神,见苏锦绣到来,勉强支撑着要起身行礼。苏锦绣连忙上前制止:";不必多礼,好好养病才是要紧。";
她仔细观察着病人的面色、呼吸和精神状态,又详细询问了病情发展和既往用药情况。男子述说病情时,言语间充满了痛苦和无助,显然这病已经折磨他很久了。
苏锦绣凝神查看患者的症状,又详细询问了病情发展和既往用药情况,在心中迅速将这些症状与现代医学知识对照,眉头渐渐舒展:";这应该是一种风湿热病,需要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西医称之为风湿性关节炎,多与免疫系统有关。我有一个方子,或许对他有效。";
她当即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在小案上铺开纸张,沉思片刻后下笔如有神,写下一张药方,笔锋遒劲有力,一气呵成。写完后,她将药方交给王太医:";先试用七天,若有好转再继续调整。此病需要长期调理,切忌急于求成。";
王太医接过药方,仔细研读后眼前一亮,胡须都激动得微微颤抖:";娘娘这方子甚妙!竟将传统的除湿方与活血方巧妙结合,还加入了祛风的药物,确实是针对病因的治本之策。尤其是这个剂量配比,更是精妙绝伦,老夫受教了。";
旁边的学生们也围上来,仔细研读药方,眼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苏锦绣见状,便对他们简要讲解了风湿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思路,强调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不可拘泥于单一症状。
正在查房期间,农学院的李院长匆匆赶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甚至连官帽都有些歪斜:";娘娘,好消息!京郊试验田的旱稻已经成熟,测算产量比普通水稻高出三成以上!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丰收啊!";
";真是太好了!";苏锦绣闻言大喜,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这正是我们推广改革最有力的证据。成果胜于一切雄辩,这比任何朝堂辩论都更有说服力。速速准备,明日我要带皇上亲临试验田观看收割。准备详细的产量数据和对比图表,让皇上亲眼见证农技改革的成果。";
她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向皇帝展示这一成就,以及如何利用这个机会争取更多支持。旱稻的成功意义重大,不仅能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更能让那些常年缺水的地区也能种植水稻,解决无数百姓的温饱问题。
李院长领命而去,苏锦绣又继续在病房间巡视,不时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并给出治疗建议。她的态度亲切和蔼,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最复杂的医理,在她口中也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们紧随其后,仔细记录着每一个诊断要点和用药思路,眼中满是崇敬和求知的渴望。
回到凤仪宫后,苏锦绣立即命人准备奏折,将今日商议的教育体系完善方案详细记录下来,准备次日呈送皇帝。她伏案疾书,笔尖在纸面上快速滑动,时而停顿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房间内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案上蜡烛的轻微爆裂声。
就在她全神贯注之际,周伯匆匆进来,神色凝重。他先是环顾四周,确保没有外人,才低声道:";娘娘,刚得到消息,江南盐帮的人已经潜入京城,似乎正在监视农学院和医学院的动向。根据线报,他们可能打算在近期有所行动。";
苏锦绣放下手中的笔,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太后的反扑比预想的要快啊。看来我们的改革成果已经让她坐不住了。";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