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绮绮方从学堂归来,春季开学已然月余。相较去年初至北固山时,孩子们更通教化。然而,孩童相处,琐碎纷争在所难免,或攀比家中财势地位,或较量学问高低,或争风吃醋,较着劲比拼谁更得先生与袁夫人的赏识垂青。加之男女同堂求学,自是不乏青涩幼稚之争斗事件发生。袁绮绮每隔数日,便需前去调处一番。
江东诸位大儒先生,虽能授业解惑,可各有顾虑。面对背景深厚的孩童,不敢严苛管教,有些争端非得袁绮绮出面,方能平息化解。
提及学堂先生的人选,袁绮绮向孙权极力争取一人前来授课。那人便是前不久孙权亲书诚挚请帖,言辞恳切,恳请其出山相助的鲁肃。鲁肃似终被其诚意所动,决意投身孙权幕府。
孙权与鲁肃初次晤面,便仿若故友重逢,促膝长谈直至深夜。鲁肃为孙权悉心擘画未来十年的发展路径:孙权自大哥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六郡,首要之务在于稳固既有地位与地盘,肃清内部反对势力,剿灭山匪,安抚百姓,着力发展生产经济;继而挥师进攻江夏、荆州,拿下战略要地,确保江东防线固若金汤;最终坐拥长江以南之地,静观天下风云变幻,待时机成熟,适时取代汉王朝,黄袍加身,自立为帝。
鲁肃尽显赤诚之心,抱定 “不事二主,若事必忠” 之念,一心要让主公倚重有加,拿出了看家本领。孙权虽言不敢有这般长远的称帝奢想,却对鲁肃的规划钦佩不已,深感这些进阶目标极具挑战,仿若崇山峻岭,待他攀登。
孙权对鲁肃的赏识之情,亦曾与爱妻袁绮绮闲聊谈及。袁绮绮向孙权表达,可请鲁肃到学堂为孩子们讲授经典典籍:“经典虽人人能讲,可其中蕴含的深邃哲思,结合个人生活阅历与理解,并非每位先生皆能阐释明晰。”孙权深以为然,当即应允。
每逢初二、五、八日,鲁肃便会亲临学堂授课。袁绮绮偶尔前去旁听,每听一回,心中便感慨万千。此人绝非《三国演义》中用以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老实人一个,而是心思机敏、深谋远虑、果敢有为的大能人。
只可惜,人太过聪敏,鲁肃亦有其局限。常言道,国家危难之际,渴盼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鲁肃诚然是人才,甚至堪称英明,但其格局终究小了。他一心只为孙权筹谋,所思所虑皆是如何帮孙权稳固根基、拓展政治版图、巩固胜利成果,乃至树立赫赫威名。
何谓大格局?
相较之下,未来那位诸葛亮为治理蜀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男人之大格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就连素有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之名的曹操,也曾留下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悲叹,为苍生苦难扼腕。可见,一心为公与一心为一人、为某一群体效力,其间差别不啻云泥。
尽管如此,袁绮绮对鲁肃依旧敬重有加,常叮嘱孩子们要虚心向鲁先生求教,亦恳请鲁肃不吝赐教,莫因孩子们年幼而有所保留。
鲁肃多年来,屡受好友周瑜敦促,周瑜多次苦劝他出山襄助孙权。此次,他受孙权盛情邀约,亲身感受其诚意,来到北固山后,又见识到孙权的胸襟气度,乃至邂逅孙权之妻袁夫人。袁夫人礼贤下士、温柔和善的处世风范,与当年寿春袁术的乖张做派形成鲜明反差。鲁肃对袁术当年的行事风格了如指掌,心中不禁喟叹,父女二人性格眼界竟如此迥异。或许是动荡时局逼迫,人在绝境求生,不得不改弦更张。由此可见,久处优渥、高高在上之境,人的处事风格与态度往往难臻包容万物之境。
鲁肃依旧执着于自己为孙权拟定的规划。对于孙权周遭诸如女子成婚年龄、富人纳妾规制、遣散府中歌女舞姬,乃至寡妇再嫁等诸多争议话题,他认为并非燃眉之急。在他眼中,孙权当下当务之急乃是征兵扩军,训练出一支锐不可当的水军、骑兵和步兵,尽快收编境内山匪,开疆拓土。地盘拓展了,人口自然会随之增长。与其坐等女子成年、成婚生子,再含辛茹苦养育成人,耗费十数乃至二十载光阴,远不如壮大武力,直接攻城掠地来得便捷高效。此乃鲁肃的阳谋,可谓质朴无华毫无遮掩,直击要害。
因而,鲁肃并未针对这些热闹的民生议题向孙权建言献策,他料想孙权大可对这番热烈讨论佯装不快,适时打断,只消说一句 “诸位辛苦了,明日再议”,便可巧妙收场,终结今日议事。
果然,孙权在尚未权衡明晰各方势力的博弈态势之前,当真暂且按下暂停键,让众人消停片刻,他则需静心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