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喃喃祈祷的少年,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文学巨擘冯梦龙?
朱寅没有想到,会在自己的生祠遇见明朝大文豪,《三言》系列的作者,冯梦龙。\w¢z-s`x.s¢._c-o/m!
朱寅在此遇见冯梦龙,说是巧合,可其实并不奇怪。
冯梦龙是苏州人氏,按道理应该参加应天乡试。可是南直隶的竞争实在太大,他就走了门路,到南方士子更容易录取的北京,来参加顺天府乡试。
谁知,他去年在北京参加顺天府秋闱,仍然名落孙山。
于是,他也无颜见江东父老,只能客寓京师,准备下科再战。
今日是重阳佳节,他来西山登高望远,也是专门来神童庙祭祀一番,沾沾朱寅的福气。
还有一个原因是,冯梦龙已经是宣社的成员。遇到社首的生祠,当然要来上柱香。
最后一个原因是,妻子庄妹专门让他来神童庙。他也得知,妻子当年和朱雅虎是好友。据妻子自己说,乃是“红颜知己”。
冯梦龙今年其实才十八岁,去年春天刚和庄姝成亲。然后就一起来到北京备考。
冯梦龙本来想去拜见朱寅,结识连中三元的少年奇才,可想到自己只是个秀才,秋闱两次落榜,也就没了上门的自信。
妻子一直让他去见朱寅,他都婉言拒绝。庄姝还以为丈夫吃飞醋,也就不好再坚持。可她已是嫁为人妇的女子,当然要谨守妇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找朱寅。
冯梦龙还是风华少年,说起来两次落榜不算什么,毕竟还很年轻。可实际上冯梦龙很急。
如今日寇侵占朝鲜,国家多事之秋,他很想为国出力,施展自己的抱负。
每多等一科,就是蹉跎三年啊。
而且娇妻望夫成龙之心如火如荼,他实在不想让她每次失望。自己至今没有一官半职,家境也一日不如一日,又怎么能不着急?
居京师大不易。他们夫妻在北京住了一年多,银子也快花光了。妻子怀胎待产,路途遥远也不能南归。
如今在北京处境窘迫,竟是进退维谷。
冯梦龙不禁愁肠百结,忍不住微叹一声,对着身穿大红官服的童子神像说道:
“朱雅虎啊朱雅虎,你十二岁就连中三元,名满天下,为国效力,入仕四年便已为朝野所重,位列国家干城。千古少年英才,孰能与君媲美?真令我辈望尘莫及,高山仰止啊。”
“我冯某如何能得君之十一,施展此生抱负,不负平时所学呢??,科场如海,运数幽玄,何其难也。”
正在嗟叹之时,忽然一个声音朗然说到:
“男儿丈夫,何须长吁短叹?施展抱负,不负平生之志,难道只能求诸于科场功名吗?”
这话说的老气横秋,隐隐有责备之意,可声音却略带稚气。
冯梦龙回头一看,长身玉立的身子微微一颤,清俊文雅的脸满是愕然,那种与生俱来般的书卷气,似乎忽然凝固了。
就这一回头,他竟似有点像是受惊的小鹿。
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群人,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一个年约十五六岁的俊美少年。这少年负手立于落满红叶的石阶上,一袭潇洒道袍被山风鼓得猎猎作响,似乎随时会乘风飞去。
真如天上人,不似人间客。
冯梦龙毕竟是个心灵剔透的冰雪人物,仅仅一个照面,他就猜出这个风采照人,清逸出尘的少年贵人,必然就是连中三元的江左朱郎、稚虎先生。
除了这一位,别无他人。.5?d/s,c*w¢.?c?o′m?
如此风度,不愧是江左朱郎,国朝祥瑞啊。难怪娘子说他神情散朗、玉树兰芝。
吾不及也。
他多少有些尴尬,在朱寅的生祠遇见朱寅,还是在他烧香祈愿的时候,怎么看都透着古怪。
朱寅见到冯梦龙,也不禁暗赞一声。
但见这少年青衫落落,面如冠玉,气质温润的如同其腰间佩戴的白瑗,端的一表人才、风度翩翩。
庄姝也算嫁了一个美少年啊,卖相不比自己差多少。
朱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