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顺之说?”曹昂道,“父亲的兖州刺史之位,乃陛下钦封,父亲多年来为国讨贼,牧守一方,本就是竭忠尽力,一代忠良之名,不负也!”
“说得好!”曹操眼前一亮,大喜道:“我儿果然有见地,深知为父之心。为父一生,惟忠汉室,生为汉臣,死为汉鬼,岂是那些乱臣贼子可比!”
“不错,诸侯攻伐,为私利也。而父亲则是为国讨贼,行大义也!千百年后,后人评说,父亲自当名垂青史,受万世称颂!至于一众文臣武将,难道为国讨贼便不算建功,不能封侯拜相了么?”
“我儿知我啊!哈哈哈哈!”
曹操朗笑几声,这一刻,似乎一份压抑在他心底许久的赤子之心,又回来了。
其余将领,见此情形,也都明白,曹操此时已经打定了主意。
一旁,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将领道:“兄长既已下定决心,我等必尽力维稳三军。可是几位先生,就要兄长出面了。特别是荀先生,他视张尘如汉贼,若得知兄长……恐怕很难同行了。”
说话之人名叫曹纯,字子和,年纪只比曹昂大三岁,论辈分,却是曹操之弟,曹昂之叔。
此人年纪虽轻,但沉稳干练,是一员良将之才,在军中颇有威名,更是曹操的王牌部队“虎豹骑”的统领之一。
曹纯说罢,其余众将也道:“我等必尽全力,维稳三军。”
……
入夜,荀府。
荀彧跪于祠堂祖宗灵位前,一脸肃然,闭目沉思。
良久,荀攸入内,轻声道:“叔叔。”
荀彧淡然道:“族人们,可都已经转移了?”
“叔叔放心,荀氏族人,皆已搬离颍川,前往宛城了。”
荀彧微微睁眼,道:“宛城?”
荀攸道:“宛城张绣,麾下有八万驻军,其一向保持中立,从不卷入诸侯纷争。而且,其军师贾诩,与我乃是旧识,他已答应,庇护荀氏子弟。”
“好,好……”
荀彧听罢,微微放心,岂料话音未落,便听得屋外传来一阵阴鸷的笑声。
“做了伤天害理之事,还欲想全身而退,世上哪有这般道理!”
嗯?!
二人一惊,急忙起身,出门一看,只见院中不知何时,竟站立着一个黑袍人。
那人身穿黑色斗篷,身形都隐匿其中,黑暗之下根本看不清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