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都持沉默态度,甚至说的也是一些模棱两可中立的发言。
而燕王党大多是武将,这种治国还真不一定能够帮的上忙。
现在想想,好像还是自己大儿子最积极。
特么的,搞了半天那些建文官员不是能力差,而是拿俸禄不办事!
还真应陈兄弟总结的话:
不做不错,少做少错!
朱棣有些郁闷,自己看上去也没那么吓人啊!
再者自己吓人,能有自己的爹晚年吓人?
距科举重新引进人才,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朝廷依旧要保持低效的运转。
天下的一大帮子事,能等吗?
对于国家来说,能有几个一年供你消耗。
对于急于证明自己的朱棣来说更是如此!
看来,通过恩科选拔一些人才,加速朝廷运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
这不是说朱棣就要再次对原先的建文官员开杀,而是想要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带动一下这个风气。
不然一个国家一年的时间内,管理层整天死气沉沉,按照陈兄弟的说法,那可是一个王朝末年才会出现的情况。
朱棣沉吟良久之后,肯定的说道:
“陈兄弟的说法,十分中肯!”
“虽然大明的国运己经走了十多年的时间,可对于永乐帝来说,何尝不是一个王朝新的开始。”
“但这种情况下的朝廷,竟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往小了说,损失巨大,往大了说,甚至会导致王朝出现危机!”
朱棣一口气说了许多,他顿了顿补充道:
“这个其实跟我做买卖的道理一样,如果手底下的伙计,做事死气沉沉,那么生意只会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