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同食,容易伤脾。"华千机解释道,"尤其是在这初夏时节,更要谨慎。"
范仲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这医食之道,倒是颇有见地。"
"这是师父教的,"华千机谦虚道,"他常说:食不可求美,而忘其用。医不可求效,而失其道。"
"好一个'食不求美,医不失道'!"范仲淹击掌赞叹,"说得极是。你那位师父,想必也是位高人。"
提起师父,华千机神色黯然:"可惜师父已......"
范仲淹会意:"世事无常,但传承不断。你既得其真传,更要好好发扬光大。"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将案上的竹简吹开几页。华千机无意间瞥见其中一条记载:
"春问痿黄,当以甘温;
夏治燥热,需以苦寒;
秋理肺燥,宜用辛凉;
冬补虚寒,须用咸温。"
"这是......"
"这是我年轻时在江南游历,遇到一位隐居老医所授。"范仲淹说,"他教我用最普通的食材,调理最常见的病症。"
华千机仔细研读:"这里面的道理,与《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颇为相通。"
"不错,"范仲淹欣慰地说,"你果然懂得举一反三。医食之道,本就同源。"
这时,院中的梅树上飞来一只画眉,在枝头欢快地鸣叫。
"你听,"范仲淹指着那只鸟,"它为何在这枝上唱得最欢?"
华千机观察片刻:"因为这枝正对着晨光,又避着北风。"
"正是。"范仲淹说,"老梅守位,画眉择栖,皆是天性。我们行医治世,也该如此,既要明白阴阳五行之理,更要懂得顺应自然之道。"
华千机若有所思:"所以范公收集这些方子,不只是为了治病......"
"治病救人,固然重要。但若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让百姓都吃得健康,活得安康,岂不是更好?"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谈话。包拯派来的衙役气喘吁吁地跑来:
"华医者,礼部那边出大事了!好几个官员都中了毒!"
华千机起身要走,范仲淹却又叫住他:"等等。"
只见老臣走进书房,很快取出一个小匣子:"这里面是一些珍贵的解毒香料,或许能帮上忙。"
华千机打开匣子,顿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气。
"这是......"
"西域进贡的沉香,"范仲淹解释,"可解百毒。但要注意,此物性烈,用时需以甘草中和。"
"多谢范公指点!"华千机郑重地收好匣子。
"去吧,"范仲淹叮嘱道,"记住,查案救人,也要讲究火候。太急则乱,太缓则误。要像煮药一样,文火慢炖,才能见真相。"
华千机深深一揖,转身快步离去。
望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范仲淹轻声自语:"医食同修,文武双全,此子若能守住初心,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抬头看着院中的老梅,想起自已当年也曾如此年轻气盛,也曾怀着济世之志。如今看到华千机,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已。
"老夫年事已高,朝局日危,能遇到这样的后生,也算不虚此行了......"
正感慨间,管家匆匆而来:"老爷,杨家派人来了,说是想请教一些边关军需之事。"
范仲淹眼中精光一闪:"果然如此。看来,事情开始有意思了......"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而这个看似平静的清晨,注定会成为汴京城风起云涌的开始。
范府外,一行骑士正在等候。为首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武将,正是杨文广,杨家军的新一代主帅。
"范大人可在?"杨文广翻身下马。
管家迎上去:"在的,老爷正要见您。请随我来。"
此时华千机已经离开,范仲淹正在收拾案头的医书。看到杨文广进来,他露出了然的神色。
"杨将军亲自来访,可是边关又有变故?"
"范大人果然明察秋毫,"杨文广叹道,"确实有些不太平的消息。"
范仲淹让人上茶:"说来听听。"
"前几日,北方传来消息,说西夏人在暗中集结兵马。更麻烦的是......"杨文广压低声音,"我军粮草补给出了些问题。"
"哦?"范仲淹放下茶盏,"什么问题?"
"运到边关的粮食,许多都发霉变质。将士们吃了肚子疼,甚至有人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