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此同时汾河周边却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土质细腻厚实,加上邻近高山有水源补给,建造运河并非难事,几乎就是挖一道沟便可行船。
在赵恒记忆中,即使后世的南北大运河流域,天然湖泊也会通过围堤将航道与湖泊分离,因其水域环境复杂,日后维护成本高昂。
张明长久凝视之后低声询问:“未知陛下准备耗时多少完成这两条运河呢?”
赵恒伸出两根手指:“期望两年之内筑成从京城至雄关的运河,五年内贯通西仓至京城!”
其并不是后来的武帝那般急功近利。
参照该时期生产力水平,所以即使未来驾车往返只需一天路程的距离,在他计划里则需要用七年时间去完工。
犹其先行施工的是京城至雄关这一方向,则旨在以防天下形势突变失控之时,能够便于调兵遣粮以应对挑战或再次开展统一战争!
若无战乱,则运河亦非闲置之物。
在铁路未盛行之前,即使上流运输比起旱陆仍节省颇丰。
再说一旦运河连通,两岸旱田即刻化为水灌良田,对国家和民生大有好处!
!对于前往雄关方向的运河如此,至于西仓方向的目的在于便利运送巴蜀地区物资及开发西部矿藏资源。
正如先前所言,汾河因泥沙过多无法通航且陆路运费高昂。
因此赵恒过去也并未命令人去开发西仓区域矿产。
待运河完工,那些石灰矿山煤即可大力开采。
关键所在为煤矿,其不仅能运送至京城附近工业区使用还能改变西部民众取暖习惯。
自汾河为何含有巨量泥沙,起始自夏商周起人们聚集于流域之上,造成植被毁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致使河水混浊。
其核心因素便是对燃料的需求破坏了大片植物资源。
后世诸多地方重现青山绿水正由于用电气等其他能源取代木材的结果。
杜甫曾写道:渭川青泾浊何当分?
因唐朝时人口集聚泾水上源使得泾水反而变得污浊而汾水清幽。
两河清浊并非固定而是随着人为活动不断变更。
现在无法迁徙人口则只能让他们变换生计。
买块煤回家烧,穷人购置点泥土混掺煤炭粉捏制成蜂窝状同样实用。
张明粗
然而,墨云暂时没有计划马上改革度量衡系统,例如把一尺划为232个部分以确定毫米的概念,从而定义厘米与米的长度。
接下来按照这基础,使用水作为基本物质,制定千克以及其他重量单位。
这其中的最大难题则在于管理官员!
墨云还记得,在他参观未来博物馆时曾见过一些同时期出土的度量工具,可是这些工具之间的标准并不一致。
问题的根源主要出在地方上的小吏或者朝廷某些人刻意作弊!
通过制造比实际标识更大的测量工具,就可以在征收赋税时多收取民众的粮食物资。
而多征收的部分墨云觉得很难流入皇帝手中。
不过,类似这种舞弊手段在明清之后就很少出现,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开始顾念民生疾苦。
实际上他们发展了更加隐蔽的盘剥方法,例如所谓的“淋尖踢斛”,“火耗归私”。
因此,墨云认为新度量衡制度不必急于在全国推广,可以缓一阵子再说。
毕竟道家常常说道,治国就好像做一道好菜,不要随意频繁搅拌食材。
大秦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统一山东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秦保留并沿用了被征服地区原有的行政官僚体制,仅仅更换郡县长官而已。
墨云在仔细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账册之后发现,所谓的历史统一度量衡事实上只是停留在官方文件上面,实际上六国故地依旧保持原有各自的度量单位!
这一情况导致了赋税计算方面的种种问题,使得已经动荡不安的六国百姓更加不满。
例如后世文献中经常提及的“田租口赋盐铁之税二十倍于古”,“三分之二税”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