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
夜幕降临,叶卫东准时来到了三号实验室。与基地其他区域不同,这里需要经过三道安检,最后由徐英姿亲自出来接他才能进入。
实验室里只有徐英姿和两位年长的科研人员。看到叶卫东进来,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站起身。
“这位就是ldf系统的叶工程师?年轻有为啊!”教授热情地伸出手,“我是周振华,负责推进系统设计。”
“周教授好。”叶卫东恭敬地握手。
他前世就对这位中国导弹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早有耳闻。
另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性也走上前来:“我是李敏,负责燃料配方和燃烧计算。”
简单的介绍后,徐英姿拉下墙上的幕布,露出一块写满公式的黑板。
“这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推力计算公式。”徐英姿指着黑板,“基于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但加入了一些修正项。”
叶卫东走近黑板,仔细阅读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
在前世,他本科读的是计算机,研究生读的汽车制造,对于各种发动机,其中包括火箭发动机,都是他的必修课程。
因此,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在二十一世纪也没有本质变化,只是计算方法和材料有了巨大进步。
“我注意到你们在计算喷管效率时用了固定系数。”叶卫东指着其中一个公式,“但实际上喷管效率会随着燃烧室压力和外界气压变化而变化。”
周教授惊讶地推了推眼镜:“叶工还懂流体力学?”
“略知一二。”叶卫东谦虚地说,随即意识到自己可能表现得太专业了,“我在大学时选修过相关课程。”
徐英姿若有所思地看了儿子一眼,然后指向桌上的资料:“这是我们过去三年的测试数据,包括不同燃料配比、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推力表现。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综合这些因素的计算模型。”
叶卫东翻阅着厚厚的资料,里面全是手写的数据和图表。
他注意到有些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存在明显偏差,但似乎没有人能解释原因。
“给我三天时间。”叶卫东合上资料,“我需要先理解这些数据的结构和关系,然后才能设计合适的算法。”
周教授和李敏交换了一个眼神,似乎对这么短的时间表示怀疑,但徐英姿果断地点头:“好,三天后我们再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