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欠身致谢后,与丹尼尔相对而坐,开始了互动环节。
就是解答他和台下读者们的提问。书中的一些问题不做表述,涉及到一些专业的物理知识。经过本片顾问周航等人的熏陶,杨灵越自然能回答的有模有样。在聊这些时,难免会有些比较,中美两国航天事业的比较。要知道现在是2010年7月,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正式实施计划启动,还有3个月,这怎么比?但有些事杨灵越知道,但又不能说,这憋的他呀。于是乎在谈到书中提及到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时,杨灵越突然起身笔挺站直,在所有人诧异的眼神中,颇为庄重严肃地说:“主导创建这个实验室的是一位中国人,他不仅仅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也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去年去世了,就在《火星救援》这部电影结束制作后。我希望在场所有人能够为这位为全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起立默哀一分钟。”随着杨灵越的话,轻松愉快的氛围顿时一变,人们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有的认为应该,麻溜地就站了起来;有的并不知情,在旁人的简单提醒下,也明白了过来陆续起身,这群人最多;有的是无所谓地随大溜的同样起身;自然有少数觉得莫名其妙没起来的。不会有人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