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翕是很钦佩公主的手段和“演戏功底”,虽然刘锋有监视的任务,可对公主还是异常感激的。这样的态度就有点微妙了。暗卫头子记着公主的恩情,这手伏笔将来怕是会有用处的。
这分析裴德音表示同意,又问后来呢?后来——俞翕尴尬地摸摸鼻子,她完全不知道,只是从公主偶尔泄露出的一丝信息猜测。她估计还没到金沙关时公主就连上暗线,在城门外“演戏”就开始了。皇帝最宠爱的公主过来,无论如何主帅会亲自迎接,而且会在帅府这样既安全又不会走漏消息的地方接待。她猜这恐怕也是公主的意思。公主借口微服便可以轻易让主帅带人进帅府。
只是有一点,私下会面时,双方不可能带太多的人。主帅身边只有两位亲信,而公主则身边则有三位嬷嬷和位贴身丫鬟,毕竟身为公主,即便是微服,也还要有些排场的。其余人等只能在外宅候着。不过俞翕肯定三位嬷嬷中有一位必定是刘锋假扮。而主帅即便想到这几位婢女嬷嬷身怀绝技能保护公主,也绝对想不到公主敢在他的地盘上动手。
翻脸打斗的事情,公主也只说了只言片语。主帅身边的亲信武功高强,主帅本人也有一战之力。公主这方要做到神速解决,而主帅这方只要做到惊动府里的护卫士卒,拖延片刻,救援便会到来。难度当然是公主这方大了。四对三,公主是没有任何战力的。怎么看都该是公主这方输。不过皇帝给公主的暗手就在这时显了出来。就在公主命令动手前一刻,进来一名主帅的亲信,说是有要事回禀,等凑近主帅时贴耳汇报时突下杀手。身边的两名亲信尚来不及反应就被刘锋和另两位嬷嬷给斩杀了。
“这场戏”肯定是是公主“导演排练”好的。那名埋伏的亲信知道主帅的大印和令箭在何处。公主便用主帅的名义让自己人接管帅府,将驻扎在城内外的重要将领全部召来。帅庭接见宣读圣旨时出现混乱,厮杀和清洗是必须的。总之公主想杀的人都没有活下来。随后公主让自己人暂且接管了金沙关,便带着其他人出关回京复命。
俞翕和裴德音都觉得混乱的出现怕也是公主的手笔。只是两人都不解,既然皇帝在金沙关另外埋有“棋子”,为何不向皇帝密报呢。无人时俞翕也曾拐弯抹角地问过公主。
其实泰和也心惊,她故意借着皇帝的口吻责备过那名亲信。那名亲信也是冤枉,他是主帅的亲信不假,但重要的事情主帅都是要和极其心腹的谋士商量。那种秘密场合,是不会有任何多余的人。身为亲信也只能站在门外护卫着。其实他也有所察觉,不过没什么证据,只他一人暗中调查那不但需要时间,而且难度极大。他也不能只凭军中的一些风言风语就去密报,若是查无此事,会让皇帝对他不满的。
这让泰和感到庆幸。但这得意的嘴脸在俞翕的眼中却是万分胆寒。这事情当中,有多少人是被构陷而故意杀害的?只是因为站队的不同。甚至就连和蛮人勾结这事,她都不敢细想。只想着尽快回家和裴德音团聚。可惜没有公主的命令,她什么都不敢做。
而此刻,公主心里志得意满,面上却依旧表情沉重,她让刘锋负责在金沙关收集罪证,派一个暗卫回京报信,留下一个暗卫“保护”自己立刻回京,以此表示自己不愿插手军政之事。这样的安排让刘锋和两个暗卫十分感激,既能完成任务,又能不让公主插手,这不合皇帝的意思嘛。对于公主的“懂事”,刘锋也隐晦的表示了自己示好的态度。不过俞翕和裴德音同时分析,这罪证恐怕也是有意安排出来的。
回京的路不急不慢,俞翕再如何焦急也没有用,更不敢派人私自送信报平安。直到过了宝丰城,又陪了两日,公主这才发话让她带着商队回去。她这才敢快马加鞭飞奔回来。
裴德音听完这一切后,沉默了。俞翕的经历看似不惊险,但她就是个被完全摆弄的“棋子”,核心的事件插不上手,可如果被连累,那怎么死的怕是都不会知道。她们两人在现在完全是属于两眼一抹黑的阶段。不行,后路必须马上安排上。她将自己的意思和俞翕说了,俞翕也正有此意,两人同时想到了辛芹和习武。商量后决定过几天先去探探口风。
这几天内府衙传来消息,钱知府倒台了。曹嬷嬷隐晦的提了一句,俞裴二人这才知道新来的知府是公主的人。不过二人现在不想关心这些,让人备车去找辛芹、习武她们。下人们包括曹嬷嬷,都以为这二人是出去散心。担忧了这么些日子,这也是人之常情。
在这个乡村小院,俞裴二人紧绷的神经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在得知习武和辛芹有要孩子的打算,二人心中一动,对视一眼,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