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我觉得有计划的利用森林资源是可行的。咱们杜绝的是乱砍滥伐,有计划的利用也是为了给大家减轻负担。”
郑虎首先发言,他支持给社员们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
“我觉得不好,一旦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就怕刹不住车啊。”
也有人反对砍伐树木给大家做家具,现在的木材很容易买到,而且价格不贵,各人自己想办法就是了。
“我觉得可以适度的给社员们提供一些木材,咱们可以制定一个标准,每个人供应多少木材,超出部分一律自己想办法,
而且指标不可转让,一旦发现,会给予严厉的处罚。可循环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可偏颇。”
最后还是方唯一锤定音,责成育林队提交砍伐计划,并详细制定分配方案。
现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队里的林地,大队就能做主,最多上报公社备案就行了。
更何况下塘大队还是人工林,政策就更宽松了。
但育林队制定的砍伐方案很苛刻,并和植树造林相结合。比如像某个社员购买了1方木材,相应的就要去山上种植10棵树木。
而且砍伐的计划很详细,不能造成防护林的缺失,必须要严格执行间隔伐木的要求。
方案报到方唯这里,他签了字。
育林队本来就有伐木工具,因为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枯树病树需要砍伐掉。但大量的伐木就需要更多的工具,队里又马上购买了一批。
沉寂多年的山林迎来了喧嚣声,可砍伐树木由育林队挑选,并上报砍伐计划。
砍伐回来的木材运到大队晒谷场上,第一批搬进新居的社员可凭借手里的指标购买。这个需要交现钱而不是从工分里扣。
有资格购买木材的社员纷纷用掉了手里的指标,毕竟队里的供应的木材比外面便宜,而且质量非常好。
木材拿回去还得放一段时间,彻底阴干了才能制作家具。
下午。
方平来到方唯的办公室,找他说了厂里的一些事情。
“现在社员们要求我们帮着制作木质家具的呼声很高,我们倒是能忙得过来,只不过厂里缺乏生产木质家具的经验,你说咋办?”
竹器厂的管理层很纠结,一方面社队企业本来就应该为社员们服务,人家又不是不给钱,有这个条件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另一方面,竹器厂的确在木质家具这一块不擅长,真要生产的话还得添置新设备,也得引进几个这方面的技术人员。
这都是麻烦事。
“设备的事儿好说,钱就能买回来。制作家具的老师傅不好找,县家具厂不是黄了好几年了吗?看能不能请两个老师傅来帮忙。”
方唯也觉得完全不理会社员们的呼声不好,社队企业说到底还是归全体社员所有,不能简单的拒绝了事。
方平点点头,随即就带人去了县里,寻访当年家具厂的老师傅。 实际上他本人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木工,但家具厂和手艺人还是有区别的,再怎么着也有一套生产流程,竹器厂现在就缺这个。
设计和生产的问题都不大。
方唯过后就不再操心这事儿,竹器厂增加一项业务也就是制作木质家具,本来也不是啥大事。
可随后武耀阳找了他,旧事重提,希望竹器厂能将原先的县家具厂吸收合并。
“武主任,你也别怪我说话难听。就县家具厂的那些老掉牙设备,以及那么些混日子的职工,给谁谁都不能要。
厂里想新开展木质家具的业务,最多也就是请两个有水平的老师傅过来,其他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我们可养不起。”
方唯这次干脆把话说明了,竹器厂不可能养活那些闲人。
实际上家具厂给农机厂做配套都搞不好,他才不会自寻烦恼呢。
“你这个同志什么都好,就是活的太明白。不行就不行吧,县里背上这么一个包袱,甩都甩不脱。”
武耀阳也知道自己这个要求有点过分,既然对方不同意那就算了。
以前家具厂成了塞闲人的地方,结果硬是把一个厂子给搞垮了,根本扶不起来。
“武主任,我给你出个主意,县家具厂已经不存在了,你就把这些人分流出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还能任由他们光拿钱不干活吗?”
临出门,方唯和武耀阳开了一句玩笑。
这些人要